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朱熹的两首登山之作,比喻形象,彰显了一代大儒的阔大襟怀(朱熹简介)

网络整理 2022-05-25 最新信息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学识丰富、见解深刻。为了思考一个疑难问题,他有时会闭门不出,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答案;有时又会整天面对门外高耸的青山,凝神沉思。

诗人看见群山郁郁葱葱,山巅云蒸霞蔚,仿佛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又似乎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可是他也会遇到一些非常费解的问题,即使苦思冥想,也无法破解其中的奥秘。

朱熹的两首登山之作,比喻形象,彰显了一代大儒的阔大襟怀

大师有一次在注解《中庸》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难题,很多先贤的解释不尽相同,他也无法辨别到底谁对谁错。苦恼之余,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人,于是立刻带着弟子直奔长沙。

朱熹要寻找到这个人就是岳麓书院的教事张栻,朱熹在那里住了两个多月,不仅受到了对方热情的接待,而且彼此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他们又携手登山,并即兴赋诗。下面介绍朱熹的两首登山之作,比喻形象,彰显了一代大儒的阔大襟怀。

朱熹的两首登山之作,比喻形象,彰显了一代大儒的阔大襟怀

莲花峰次敬夫韵

月晓风清堕白莲,世间无物敢争妍。

如何今夜峰头雪,撩得新诗续旧篇。

张栻,字敬夫,南宋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一个霜月之夜,朱熹在张栻的陪同下,登上了南岳衡山的莲花峰。他丝毫不感觉到疲劳,看见眼前山花烂漫、林木秀丽,反而显得兴致勃勃。

首句就非常形象,诗人把莲花峰比作一朵从天而降的白莲花,它安详地坐落在神州大地上,显得如此庄重和神圣,让诗人觉得,世间简直没有什么敢与之相争和媲美。

朱熹的两首登山之作,比喻形象,彰显了一代大儒的阔大襟怀

月色皎洁,霜气清冽,等到夜色深沉时,气温也逐渐回落。寒风阵阵,诗人身上的汗水也早已被吹干,他却依然流连忘返。山头的残雪在月光的照耀下,更显晶莹剔透,也让诗人获得了很多灵感。

此时虽然没有悠扬的钟声,也听不到清脆的鸟音,却有清泉流响、夜花绽放。而霜雪、月光等都成为撩动诗兴的美好意象,“新诗续旧篇”,传达出作者心境愉悦、不虚此行,更收获了很多优秀作品。

朱熹的两首登山之作,比喻形象,彰显了一代大儒的阔大襟怀

石廪峰次敬夫韵

七十二峰都插天,一峰石廪旧名传。

家家有廪高如许,大好人间快活年。

石廪是衡山五峰之一,因形似仓廪而得名。诗人一路上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沿途风景,一边仔细地聆听敬夫先生的介绍和讲解。虽然是第一次攀登衡山,但诗人却好像对它并不陌生,仿佛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前两句介绍山名,其所以称作石廪,就因其酷似一座粮仓,而这个名字也是由来已久,更令人浮想联翩。作者用了一个“”字,形容其高耸入云的姿态,虽然并未作正面直接描写,却表达出诗人的美好愿望与阔大襟抱。

朱熹的两首登山之作,比喻形象,彰显了一代大儒的阔大襟怀

后两句更是值得赞赏,诗人希望每个家庭都有这么一座巨大的粮仓,老百姓就都能过上快活年了,结尾完全可以媲美杜甫的博大情怀。

诗人积极地投身到大自然中,领略到独特的风光,不仅消融尘虑、怡然自闲,而且还有奇异的山形,希冀人世间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足见其深厚的爱民恤民之意,美好的愿望也让读者感动。

朱熹的两首登山之作,比喻形象,彰显了一代大儒的阔大襟怀

纵览朱熹的这两首登山之作,语言朴素,比喻形象。作者在第一首诗中将山峰比作盛开的莲花,月光和白雪更让其显得洁白美丽,也令作者思绪飞扬。

第二首诗中也是联想丰富,作者心系百姓,希望人们都能生活富足。诗人南岳此行既结交了一位长沙的名流,又有幸游访了名胜古迹,可谓心情舒畅,又收获满满!

Tags:朱熹   张栻   衡山   登山运动   美好   一直在身边   莲花峰   南宋   天南海北庆丰收   长沙   杜甫   白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