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美国人看中国史:宗族观念重,靠民族融合扩张,西方想学也学不来(中国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

网络整理 2022-04-02 最新信息

随着中国的崛起,欧美人越来越重视东方文化。一些影视剧,如:《花木兰》、《功夫熊猫》、《尚气》等常常登上荧屏,可让人诟病的是:虽然有大量东方元素的堆砌,却只流于表面。

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出尘脱俗的世外桃源、美轮美奂的服装造型,甚至影片中的中文对话,看似“中国味”十足,其实经不起琢磨,更不用说东方寓意的肤浅表达了。

美国人看中国史:宗族观念重,靠民族融合扩张,西方想学也学不来

很显然,这些电影的编剧根本没有在大学学习过有关中国的历史,哪怕他们多了解西方一些优秀的汉学家,比如费正清、史景迁或者贺凯的书籍,就不会让中国人一边观看,一边吐槽了。

最近看完了贺凯所著的《帝制时代的中国》,这本书号称是美国版的“中国史大纲”,被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列为中国历史教材。书中有两个观点见解颇为深刻,在这里分享一下:

中国人的宗族观念

西方人的普遍观念,对“自个儿家”没有很多的义务负担,塔西陀曾说:“我们的家庭就像是个‘联合’体,父母与孩子们之间没有强制性约束。”

欧洲在中世纪就确立了“联合制”的家庭相处关系,孩子未成年可依靠父母养活,但“成人礼”过后,“吃喝拉撒”一切花费就跟父母没关系了,想“啃老”是不可能的。

美国人看中国史:宗族观念重,靠民族融合扩张,西方想学也学不来

与西方人成年以后向往独立的观念相反,在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是将几代的家庭成员维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族。

家庭是中国人最看重的社会元素,也是核心单元。

3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姓氏和家族。面对严酷的自然天气和复杂的生存环境,只适合较小(规模)的家族存在,然后有了独立生存能力的子、孙各组家庭,逐渐脱离父族家庭形成宗族。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宗族人口可达几千人。到了汉、唐时期,贵族豪门宗族人口甚至达到数万人。

姓氏因血缘关系传给了子孙后代,财富亦然。父族的财产一定会分配给男性继承人,因产业遍布各地,家族就会围绕产业的位置开枝散叶。于是,更小的分支出现了。

按照父子相承的原则,宗族人员的尊卑地位上溯下延。主脉旁有若干支脉,支脉的地位排序依据与主脉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家长与族长之间又是什么关系?“父,尊也;大宗,尊之统也”。

美国人看中国史:宗族观念重,靠民族融合扩张,西方想学也学不来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父亲是一家之主,而一家之主要受到族长(宗子)的管辖。

到了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子”,周王朝也称为“最大的宗”,是全天下的共主,一般由嫡长子继承。

周天子诸子(嫡子与庶子)被分封为诸侯,相对天子来说,他们为小宗;在本国(属地)他们就成为大宗。

诸侯的儿子们被分封为卿大夫和士,他们以姓氏建立起自己的家族。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普通百姓也有了宗族做依靠。

宗族(家谱)可以证明你来过这个世界的证据:“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在封建王朝,典型的百姓之家,一般是独户在一个小村庄内、与十几户或几十户同一祖先的农户住在一起。

男人耕田、渔猎,女性看家、带孩子、养蚕和织布,即所谓的“男耕女织”。

美国人看中国史:宗族观念重,靠民族融合扩张,西方想学也学不来

在古代中国,因为国策都是“以农为本”,所以超过90%的人口都是农民。和平时期,农户们每日辛勤劳作“靠天吃饭”,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遇到天灾或人祸,单个农户只能靠宗族内的互相帮助,才有可能渡过难关。大家“抱团取暖”,才是宗族能延续千年的最大原因。

民族融合扩展版图

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曾经感慨地评价中国的文明:

“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眼光),中国(大明)兵强马壮、武备精良,却没有对外征服之心,这种文明是不可思议的!”

从这句话中也可看出东西方不同的意识和观念,西方国家强大了,就会去侵略和奴役别国,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和掠夺,但中国不会!

美国人看中国史:宗族观念重,靠民族融合扩张,西方想学也学不来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与近邻交往中体现得最多的是包容,近邻有时在武力上占有优势,可从长久来看,并无能力撼动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相反他们渐渐被中华所融合。

在历史上,像这种大的融合一共有3次:

1、四夷合为汉族

夏商王朝,华夏大地民族众多。除了“夏民”,还有羌、夷、苗、蛮、百越等几大族群。

羌又被称为戎狄,据传炎黄族就来自于古羌,分布在陕西、山西、青甘宁等地区。

夷,被称为“东夷”,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商朝就是夷族建立的。

苗被称为“三苗”,也叫“荆蛮”,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楚国。

百越在东南沿海,吴越、闽越、南越等。《汉书》记载“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美国人看中国史:宗族观念重,靠民族融合扩张,西方想学也学不来

“华夏”据中原,“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统称“四夷”占四边,后来都成为汉民族的一分子了。

2、五胡入华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来自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游牧民族趁机大肆入侵中原。虽然这段时期被称为汉民族最黑暗的时期,可也形成了中国第2次民族大融合。

晋室无法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无奈选择了“衣冠南渡”。汉族的迁徙,加快了与南方百越各族的融合。而游牧民族占领北方,他们吸收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被快速汉化。

隋朝最终完成了南、北方的统一,为强盛的唐朝打下了夯实基础,而李唐皇族就带有鲜卑的血脉。

3、中华民族的形成

大明灭亡,清朝建立。在外交上,第一次把“中国”定为国名,奠定了法理上的基础。

美国人看中国史:宗族观念重,靠民族融合扩张,西方想学也学不来

清朝皇室为了巩固统治、坐稳江山,取消了“华夷之辨”,使得汉族和其它各族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于是,在清朝末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从世界历史上看,平和的民族融合有利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这种善于融合的,具有超强同化力的能力,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关键,而这些是西方人想学也学不来的。(看看美国土著印第安人还剩多少,就知道了)

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精神表现为“奉献”和“团结”,而西方人更倾向于“自我”和“独立”。

两种文明,两种认知,不能武断地分出高下、优劣,可中华文明延续5000年从未断绝,这不仅让西方人叹服,也是我们的骄傲!

Tags:中国历史   百越族   大学   春秋战国   花木兰   春秋时期   汉书   熊猫宝来   我在宫里做厨师   山西   文化   明朝   淮河   吴越   唐朝   隋朝   周朝   不完美妈妈   西晋   利玛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