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河北故城的谢公堤

网络整理 2019-06-01 最新信息
河北故城的谢公堤

文图无关

谢公堤原位于今建国镇西南沿线边境,是明朝嘉靖年间武城知县谢梦显为防御水患而倡导修筑的一项水利工程,因其起于原武城县南境的毛家店(今故城县建国镇毛店村),故又名“毛家堤”。据明嘉靖《武城县志·疆域志·山川》记载:“武城地卑土淖,又当卫河下流之冲,三面受害,一遇水涝,堤岸溃决,室庐荡没,剧则浮舟入坊肆矣。”当时百姓,备受其苦。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仪封镇)举人谢梦显莅任武城知县,他深入民间,探访百姓疾苦,遂兴学正俗,弥盗安民,颇得民心。次年丁巳(1557年),“河决渡口(今清河渡口驿),径入武城,民间田庐,尽冲没焉。父老咸数其灾以告。”谢梦显为此寝食难安,日夜不眠,他清醒地意识到治理水患已成为武城的当务之急,否则辖境百姓将永无宁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谢梦显呈报上级东昌府和高唐州批准,召集县民出工沿清河县与武城县边境“由毛家庄(即毛家店)迄西李村(今故城县军屯镇徐里村)建堤更三十里,阔三丈,高丈许,因凿河引入黄泸河(今清凉江)。”(见嘉靖《武城县志·河漕·谢公堤》)用时不到两个月即完工,此堤建成后,“武城接境积万余家咸永赖焉”,百姓为铭记谢知县的恩德,循苏轼在杭州西湖所筑“苏公堤”旧例,给大堤取名“谢公堤”,并于武城县城西门外,建立了一座“邑侯谢公生祠”,请吏科给事中郑茂撰写碑记,立于祠内,以示不忘。因为此堤横亘在武城、清河两县边境,每遇洪水侵袭,武城之民极力保堤抗洪,而清河之民为了避免内涝,又急欲毁堤泄水。两县官员百姓为此纠纷不断,竟至数百年之久。如: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河县水患,清河民欲毁堤行洪,遂与武城民发生械斗,继而兴讼,朝廷下明诏平息此事,但武城民不服,未言撤堤。隆庆三年(1569年)武城、清河大水,毛家堤决口,两县又兴诉讼,武城知县金守谅上《毛家堤水利条陈》力争之,方保住大堤。清乾隆二年(1737年),两县又因此交恶上诉,两省委派大名道与曹东道道员再三前往勘察,议定“(武城)潜地增高以致壅塞上流者,官参吏处。而清邑不将蔡河时为挑挖,任其淤塞者,罪亦同之。”事平后,武城县毛家堤部分堤段被毁,清河县亦将断案公文刻于石碑上,树立在毛家堤邻近的范家庄村(今清河县小范庄),碑文落款为:“清河知县金昌世、武城知县王殿显合两邑士民同立”。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抵御洪水,武城县民又以共同修堤之事与清河民众商议,并请武城县长咨询清河县长,后因清河县范家庄、安家洼一带士绅百姓极力反对而作罢。建国后,古堤年久失修,逐渐废弃,几与地平。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辛堤干渠之后,困扰这一带的水患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

本文作者:鲁北老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00611258502401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武城   故城   清河县   河北   河南   明朝   卫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