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从南宋和北宋立国的不同,看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岳飞死后宋朝历史)

网络整理 2022-06-06 最新信息

西汉和东汉都是“汉朝”,虽然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但两朝却并不完全相同。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汉是旧贵族没落的时代,而东汉则是新贵族——世家形成的时代。

同样,北宋和南宋都是“宋朝”,虽然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但两朝也有很大的区别,南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重建。

不过,赵构终究不能与赵匡胤相提并论,而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岳飞必死的结局。

1、北宋的开国

关于开国帝王,王夫之在《宋论》中曾如此说到:

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

宋朝之立国,德不能比商周,功无法与汉唐相提并论。赵匡胤之有天下,最初不过是五代十国的又一次“黄袍加身”,谁能保证北宋不会是五代之后的第六代呢?

夫孝祖受非常之命,而终以一统天下,厎于大定,垂及百年,世称盛治者,何也?唯其惧也。


从南宋和北宋立国的不同,看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也就是说,赵匡胤的北宋之所以能统一中原,延续百余年,“唯其惧也”。

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夛待勋旧;学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轻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即民。惧以生慎,慎以生俭,俭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

但赵匡胤的“惧”,并非简单的害怕,而是由惧大宋天下不长久而生出宽和以待臣民之心,是由厚待读书人而逐渐形成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廷格局。

我们知道,赵匡胤对后世有三戒:

其一、保全柴氏子孙;其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其三、不加农田之赋。

所以,我国古代史上其实只有北宋是真正的文官政治,对外不强大,但却被天下所赞誉。

2、南宋的立国

南宋的立国始于靖康之乱——金灭北宋,但南宋的立国根基却可以上溯到王安石变法时期。

王安石,在宋朝之所以充满争议,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的变法打破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局,王安石的变法需要集权,于是北宋开始出现权相,开始出现帝王独裁。

乾坤独断,这一点在我国古代许多朝代都不是事儿,正常的很,但在北宋不是,但随着金兵南下,这一政治体制逐渐由北宋末的萌芽而被赵构和秦桧握在了手中。

赵构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但也无疑是一位合格的中兴之主。应当说,他对自身的能力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或者换句话说,求和后偏安江南是他能力的极致。

从南宋和北宋立国的不同,看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赵构立国的局势,事实上比赵匡胤更为险恶。赵匡胤想的是如何统一天下,如何是“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而赵构想的最初只是如何活下来,比如在他漂泊于大海之上时。

南宋立国之初,除了金兵南下之外,南方流寇和农民起义蜂起。据统计,当时的农民起义有60多起,溃兵叛将组成的流寇不下两百个。

所谓“中兴四将”,指的并不只是四人抵抗住了金兵南下,更重要的其实是四人在剿灭流寇,助赵构在江南站稳脚跟的过程中功勋卓著。

所以,赵构之“惧”,比赵匡胤更甚。只不过二人选择的方式不同,赵匡胤选择了以宽和待臣民,赵构则想的是“集权”。

3、赵匡胤可以杯酒释兵权,但赵构没有这个能力

每个朝代的开国,都伴随着削兵权,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杯酒释兵权,听起来简单,但需要有足够的威信和能力做后盾,赵匡胤心中明白这些骄兵悍将们确实不会反,所以才用荣华富贵换取了他们的兵权。

但赵构不同,他没有这个能力。

建炎三年的那场政变,赵构一定印象很深刻。这一年,公元1129年,赵构在金兵的追击之下一路南奔,不做任何抵抗。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对赵构一味的南逃深为不满,便在杭州发动了兵变。二人诛杀赵构的亲信,逼赵构禅让给年仅三岁的儿子赵旉,由太后垂帘听政,这便是“苗刘之变”。

虽然这场军事政变很快便被平定了,但赵构对武将的不信任却更加根深蒂固了。对于赵构来说,其实武将叛逆其实比金兵南下更为可怕。

从南宋和北宋立国的不同,看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南宋立国之初,随着抵抗金兵和平定流寇,武将势力开始崛起,张家军(张俊)、刘家军(刘光世)、韩家军(韩世忠)、吴家军(吴阶)、岳家军(岳飞)等等的形成使南宋的军队逐渐向私家武装转化。

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官拜三镇节度使,岳飞是两镇节度使,我想,赵构一定想到了北宋立国之前的”五代十国“,如何结束这一”武将做大“的局面,如何保住自己的皇位,这在赵构看来比北伐更为重要。

于是,宋朝第二次削兵权便开始了。

4、岳飞与其他三将不同

北伐,赵构不是不想,而是知道自己无力掌控局面。赵构只想偏安,唯有秦桧能洞察其心理。

在与金国的战争中取得部分有利形势之后,秦桧对赵构说道:

畏首畏尾,不足以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请独与臣议事。

赵构从此下定决心议和,并召韩世忠、张俊和岳飞入朝,希望他们至少不要反对议和。三人之中,张俊投靠了秦桧,韩世忠明哲保身,岳飞则不同,他明确表示:

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善,恐贻后世讥议。


从南宋和北宋立国的不同,看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反对议和,常有不受节制之心(赵构的视角),这在赵构看来就是尾大不掉,就是对赵构在江南立国的阻碍。

绍兴和议,签订于1141年,一个月之后的除夕夜,岳飞被杀。所以,杀岳飞并非宋金议和的必要条件,岳飞被杀之前已无兵权,对皇位也没有威胁,但他还是被杀了。


岳飞之所以必须死,是南宋立国之初的第二次削兵权,与赵匡胤不同,赵构选择了帝王惯用的手法——杀人,杀鸡儆猴。

岳飞之所以必须死,是因为他的存在挡住了赵构和秦桧的集权和权相之路,杀了岳飞,赵构心中的”惧“才会消融。

岳飞之死,用自己的生命为赵构和秦桧这对君臣铺平了立国偏安之路。

赵构之心,在私,在保住自家皇位;岳飞之心,在公,在北伐收复故土。

私者一时,公者千古!

Tags:南宋   北宋   岳飞   宋高宗   西汉   赵匡胤   秦桧   宋朝   汉朝   东汉   王安石   五代十国   刘邦   韩世忠   金朝   王夫之   宋徽宗   张俊   汉光武帝   刘光世   苗傅   政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