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必败无疑?它对后世究竟有何影响?(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网络整理 2022-05-31 最新信息

从政治层面讲,戊戌变法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必败无疑。

变法的主导者,根本就是政治小白,无论是光绪,还是康梁,抑或杨锐、谭嗣同等“四小军机”,根本不晓得政治斗争的残酷,即使晓得,也根本应付不来。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必败无疑?它对后世究竟有何影响?

光绪是道光以来最热心西学的皇帝,也有抱负和理想,但年轻人的心态过于着急,在局面尚未打开的情况下,就贸然革了老师翁同龢的职,自断右臂,紧接着又在短时间内妄图抢夺人事大权,撇开军机处,成立咨议局,甚至把礼部六堂官集体革职。要知道,在官本位社会,人事争斗就意味着利益争斗。你抢人家食,他们能不拼命吗?要抢,但不能着急,要布局好,一步步来。一句话,光绪想摆脱老佛爷的控制,但他真的不具备明君的基本素质。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必败无疑?它对后世究竟有何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更不用说了,身上文人气太重,也根本没有进入这场变法的权力核心,只是政策设计者,而体制下层或体制外的在野人士,提出的政策,往往流于空想,不切实际。所以,与张之洞一派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作为六君子的杨锐和刘光第,其实都是张之洞的人(冤死鬼),他们在政策上主张渐进式变革,认为康有为那套类似于法国的雅各宾主义,会把大清带入危险境地。而且,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也被张之洞斥之为“野狐禅”。这就是,为什么张之洞要专门写《劝学篇》,来与康梁一派打对抗了。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必败无疑?它对后世究竟有何影响?

当年,强学会成立时,李鸿章送上2000两银子,结果被维新派拒之门外,更是缺乏政治经验的表现。要知道,李鸿章可是思想很西化的人物,仅仅因为当时背着“卖国贼”称号,就盲目地拒绝合作,实在过于儿戏。来看当年李鸿章给上海格致书院出的考题:“西学格致,始于希腊阿卢力士陀尔德(亚里士多德),至英人贝根(培根)出,尽变其说,其学始精。逮尔文(达尔文)、施本思(斯宾塞)二家之书行,其学益备,能详溯其源流欤?”早已超越所谓器物层面,进阶到文化层面了。戊戌政变后,李鸿章还对慈禧这样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太后默然。”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必败无疑?它对后世究竟有何影响?


其实,政变的发动者慈禧并不反对变法,她曾经说过“今宜专讲西学”,八股取士也是她拍板废掉的。她与光绪的矛盾,并不在于要不要变法,而是谁来主持变法。至于她后来将所有维新措施全部废除,是为了拉拢守旧派势力罢了。她内心明白的很,要想挽救大清,只有学西方这一条路。但同时,她内心又对外国人始终怀有仇恨情结,认为是外国人把大清搅得混乱不堪,所以后来才会被一帮守旧大臣忽悠着利用义和团盲目排外。

光绪没有实权,依靠他自然会输,而依靠慈禧、李鸿章、张之洞是不现实的,因为双方的改革分歧太大,这三位大佬都不会同意过快地改变政治体制。

有人会说,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呵呵,你去发动试试呗,那会正是民教冲突日趋严重的时期,民众的仇洋心态趋于激烈,怎么可能支持向西方学习。

若从思想和风俗层面来说,它又是一场成功的启蒙运动。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必败无疑?它对后世究竟有何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留下了一整套可资借鉴的改革方案,这套方案后来被慈禧在清末新政时期几乎全盘继承。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就评论说,两者的改革主张如出一辙。所以,慈禧虽然干掉了戊戌变法,却继承了康有为的衣钵。

从政治思想层面来说,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民族、国民等概念,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这也是一笔极为重要的思想遗产。

最关键的是,经过这一波维新思潮,传统的士大夫开始发生思想上的大转变。当年搞洋务时期,仅有极少数的士大夫表示支持,但戊戌之后,一大波士大夫都纷纷开始向西方学习,当然是通过日本这一媒介,也就是“转身向东”。别的不说,单看戊戌时期走向兴盛的报纸,就能知道这场运动在启发士大夫思想转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绝不应该被忽视。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必败无疑?它对后世究竟有何影响?

再者,这一时期维新派创办的天足会等也对社会风俗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最早对缠足陋习发起攻击的,是传教士,随后是太平天国。但真正在城市形成思潮的,始于戊戌时期。正所谓:“缠足之事不早为之,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欲救国,先救种,欲救种,先去害种者”,只有放足才能“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必败无疑?它对后世究竟有何影响?

而且,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也出现于这一时期,迈出了拯救中国女性的第一步。创办者经元善的这段话,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中国人数号为四万万,而妇女因不读书,遂不能明天下之事,凡言论事功,皆依靠男子,则中国人去其一半矣。西人谓吾为半教之国,乍闻之必愤惊,然细思之,非半教而何也?”

总得来说,戊戌变法对后世的影响,更多得体现在思想层面!

Tags:李鸿章   清代通史   光绪   劝学篇   戊戌变法   张之洞   康有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