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诸稽国是上古五霸之一大彭国的分支,南迁后成为越国的首都(越国都城遗址)

网络整理 2022-05-15 最新信息

诸稽国和豕韦国一样,出自大彭国,史书上常常三国并提,三国经历夏商两代,曾为夏朝的安定和商朝的复兴作出过重要贡献。也因为功高震主,为商朝所不容。诸稽国的地理位置不确,但它是从大彭国分裂出去的,离大彭国不会太远。有说法认为诸稽国的始封地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一带,春秋时称为“蔇”,据《左传》记载这里曾为古蔇国,蔇在大彭国以北地区,与彭国相隔不是太远,作为从大宗国分封出去的小宗,符合差序格局的分封规律。


诸稽国是上古五霸之一大彭国的分支,南迁后成为越国的首都


商朝中期的武丁时期,彭国、豕韦国、诸稽国相继被灭后,彭氏族人流散到各地。其中诸稽国人也被拆成了好几支,资料显示至少有三支:一支仍在山东,分别成为后来的蔇国和诸国。蔇国,在原来诸稽国故地,西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载:“蔇,鲁地,琅邪缯县北有蔇亭。”缯县,即今天的山东兰陵县。蔇国应该是周取代商后诸稽族人因助武王伐纣而封。整个西周时期蔇国一直存在,蔇国是小国,只能靠依附大国生存。蔇国的靠山是鲁国和齐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临淄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蔇器,有铭文:“蔇可忌作厥元子中姞媵敦。”这是一件媵器,一个叫蔇可忌的人所作,蔇国的媵器出现在齐国都城临淄,当为齐蔇两国联姻的可能性较大。蔇国春秋时期被鲁国吞并,《左传·庄公九年》载:“公及齐大夫盟于蔇。”公元前685年,齐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鲁庄公决定扶持齐国的公子纠为君,与齐大夫管仲等人在蔇地会盟。这时侯的蔇地应该已经属于鲁国或受鲁国管辖了。

诸国,在今山东诸城市,春秋末年成为鲁国三桓之一季孙氏的采邑,而在整个西周时期,它是由诸稽国遗民所建的一个小国,跟蔇国同时存在,因为与鲁国为邻,一起做了鲁国的附庸。《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载:“冬十二月,城诸及防。”城,建造。说明诸国至少在公元前665年已经成为鲁国的邑。可见诸国和蔇国在春秋初期时都属于鲁国势力范围。


诸稽国是上古五霸之一大彭国的分支,南迁后成为越国的首都


诸稽国后人至少有两支离开了山东,一支北上,一支南下,汉代东北有个居就县,在今辽阳县东南一带,据说“居就”即为“诸稽”的转音(可能源于当地的方言所致),其境内还有室韦山和室韦水,室韦,即为豕韦之变,当是豕韦国和诸稽国后人留下的遗迹;而南下的一支据说到了浙江中北部今天的诸暨市境内,再次建立诸稽国,它应该是商代诸稽国人血脉最正宗的一支。当然,也有说法将诸稽国与浙江距今四五千年历史的的良渚文化联系起来,而且根据良渚出土器物上留下的“蟾蜍”的信息,认为诸稽国的图腾是表示多子、丰产的蟾蜍。这么一来,诸稽国就不是南迁那么简单了,而是从夏朝的大彭国分裂出来时始建在此,那么大彭国得需有多大的势力范围?当然也不排除这是诸稽国南迁江南后与古良渚文化融合的结果。

江南诸稽国的迷踪全靠推测,但诸暨和诸稽也必会有一段因果,绝非无中生有。《路史》载:“诸暨有诸山暨浦。”据说“浦”即为“彭”的音转。从诸暨、余暨(萧山)、会稽、浦江、良渚等这些地名承续来看,必与浙江彭氏诸稽国有关。诸稽国最后可能被附近强盛的越国所融合,时间大约在春秋早期,后越国一度以诸稽为都,在都会稽(绍兴)之前。诸稽亡后,国人称为诸稽氏,后为诸稽姓,越王勾践时有个大臣叫诸稽郢,是春秋越国五大夫之一。《国语·越语》载:“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越战争时,越国兵败被困会稽山上,国家存亡之际,诸稽郢曾代表越国去跟吴国谈判降和。可见,诸稽为姓的人当时已在越国大地上繁衍生息,也有诸稽贵族受到越国的重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诸稽这个姓氏已经消亡,但诸稽(诸暨)却作为地名被永久保留下来。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着一把越王剑,全名叫“战国越王者旨於睗(shì)剑”,剑身上刻有“者旨於睗”的铭文。


诸稽国是上古五霸之一大彭国的分支,南迁后成为越国的首都

越王者旨於睗剑


“於睗”是越王勾践的儿子鼫(shí)与(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者旨”则是“诸稽”两字各取半边的省写,“者旨”是越王的氏,即越王的氏为“诸稽”。看过姓氏解释就知道,姓是血源,是由出身部落、国家的名称而来,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身份,是随主人的封地、爵位、官职或死后追谥而来,是可以改变的。越人以“诸稽”作氏,显然,诸稽国被越人灭亡后成了越人的封邑,随着诸稽邑的不断发达,越国的政治中心逐渐向诸稽转移,并以此为都,这一支越人便以诸稽为氏。

文/堰风

夏商古国——豕韦国,为夏王朝养猪,被人取代,数度崛起

Tags:夏朝   诸暨   勾践   春秋战国   左传   商朝   山东   浙江省   我在宫里做厨师   春秋时期   三国   公子纠   西晋   路史   会稽山   浦江   史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