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雍正十一年进士名单)

网络整理 2022-04-20 最新信息

清朝康熙中后期,诸皇子年富力强,为争夺皇位互不相让,酿成“九子夺嫡”的局面。

康熙帝自诩雄才大略,面对皇子间的相互倾轧,却头疼不已。康熙甚至担心自己会有“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那天。在太子胤礽二度被废之后,康熙曾一度陷入立储困境。

这时,经李光地推荐,康熙从牢狱中释放了一名囚犯。最为奇特的是,这名囚犯直接进入南书房当值,他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了康熙帝。康熙曾在密室中问这名囚犯: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好,但只有一人能做皇帝。你说,哪个更好呢?”

康熙晚年,德妃乌雅氏所生的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在夺嫡之争中渐渐占据上风。但二人各有千秋,康熙踌躇不定,因此问出了上述问题。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若是换作其他大臣,听了这番话定然装糊涂,但这名囚犯无官无职,因此率性回答说:

“若陛下尚在犹豫,臣有一法可供圣酌。”

康熙连忙问:“什么办法,说下去!”

此人回答说:“看皇孙!一个好皇孙,至少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

此言,大有明朝解缙“好圣孙”三个字的意思。此言一出,直接稳固了四阿哥胤禛(雍正帝)在康熙心目中的位置,因为胤禛有一个好儿子——弘历(乾隆帝)。

和康熙对话的这名囚犯,他的名字叫做方苞,被后人称之为“布衣宰相”。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上述康熙和方苞的一番对话,出自二月河所著《康熙大帝·第四卷》,正史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野史和地方志中,记载颇多。特别是在安徽桐城一带,方苞和康熙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历史上的方苞,的确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从囚徒到入值南书房,创造了清朝奇迹,“布衣宰相”的称号也无人能及。但他真的能影响到清朝皇位的交接吗?本文,笔者和大家分享清代名臣方苞,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让大家了解一位不平凡的古代读书人。

一、此桐为何桐?

在说方苞之前,先和大家说一个安徽的地名——桐城

安徽是个文化大省,在研究安徽文化的时候,总绕不开“桐城文化”。桐城是安徽的“文都”,曾有学者说,桐城对于安徽来说,不亚于曲阜对山东的意义。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笔者对这句话是认同的,桐城文化虽然不能代表安徽文化的全部,但却是安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便是桐城人物的杰出代表,但张英父子仅仅是政治上的代表,而真正文化上的桐城代表,则有三个人,分别是方苞、姚鼐、刘大櫆[kuí],这三人合称“桐城三祖”,是“桐城派”文化的奠基者。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江西大才子李绂高中进士,并成为庶吉士,很快在翰林院有了一席之地。李绂博学多识,治学严谨,骨子里保留了古代文人的倨傲。有一天,李绂看到方苞写的一篇墓志铭,方苞在墓志铭结尾署名时自称“桐人方苞”。李绂顿时火冒三丈,立即写信质问方苞:

今县以桐名者五,桐乡、桐庐、桐柏、桐梓,不独桐城也。省桐城而曰桐,后世谁知为桐城者?(出自《新世说·轻诋第二十六》)

李绂的意思是说,大清朝的县名中,带“桐”字的只有五个,分别是桐乡(浙江)、桐庐(浙江)、桐柏(河南)、桐梓(贵州)、桐城(安徽),你把“桐城”简称为“桐”,后世知道此“桐”到底是哪个“桐”吗?

原来,方苞乃是安徽桐城人(注:当时的安徽属于江南省),自称“桐人方苞”,李绂认为把桐城简称为“桐”是不可取的。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方苞从小被誉为神童,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他认为桐城既然被称为“城”,相当于单名,而其他四个县虽然有“桐”字,但却是复名,因此只有桐城可以以“桐”字简称。

这场县名之争最后闹得人尽皆知,很多人认为方苞之言有理,也有人认为李绂的说法更严谨。

李绂和方苞都是清代学问大家,这场争论无关对错,但却对后世影响却很深远,直到今天,在安徽历史中,仍然以“桐”字来代指桐城。

从李绂和方苞的“桐”字之争,可以看出李绂之严谨,也能看出方苞是一位不拘泥于传统约束、敢于开拓治学之人。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方苞。

根据《清史稿·列传七十七》记载: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父仲舒,寄籍上元,善为诗,苞其次子也。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於时。

方苞,字灵皋,又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他的祖父名叫方孝标,父亲名叫方仲舒,曾经是国子监生。方苞是方仲舒的次子,从小聪明伶俐。传言他4岁能作对联,五岁便能写诗,年纪虽小,却颇有才名。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岁的方苞一举考中秀才,在当时的桐城,方苞也算得上是年少有为。只可惜,方苞虽有大才,却因为文章思想太过犀利,屡屡未能中举。直到15年后(康熙三十八)年,方苞终于以江南省乡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成为解元,而此时的方苞,已经31岁。

值得一提的是,方苞随后被举荐到京城国子监读书。这一年,方苞遇到了他一生的“伯乐”——李光地。方苞后期之所以能够在身陷囹圄时仍能得到康熙的青睐,李光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身在“南山”中

笔者之前写过李光地,笔者认为,在康熙一朝,康熙帝最宠信的汉臣并非张英或高士奇,而是李光地。

根据《方苞年谱》记载,一日,李光地偶入国子监,偶然间见到了一篇方苞的文章,惊叹不已。李光地叹曰:

“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这是一句评价极高的话!李光地的意思是说,方苞的文章颇有古文之风,方苞是继唐朝韩愈和北宋欧阳修之后,第三个能写出最高水平文章之人。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正是因为李光地这句话,方苞名声大振,国子监的同窗们更是将方苞视为学生首领,有些人甚至认为下一科状元非方苞莫属。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方苞虽有大志,但很遗憾,他连续参加了两次春闱考试,都因文章太过犀利而未能金榜题名。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方苞终于以第四名的成绩中试。下一步便是殿试了,以方苞的才学,若在殿试时有所发挥,甚至有希望进入鼎甲。只可惜,在参加殿试之前,方苞接到母亲重病的消息。方苞于是放弃了殿试,直接启程回乡。

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在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中,成为“两榜进士”几乎是学子们永恒的目标。要成为两榜进士,首先要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然后再通过殿试,最终才能称为真正的进士。

方苞虽然已经通过会试,但没有经过殿试遴选,从此失去了入仕的最佳机会。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无异于前功尽弃。

其实,在古代,只要不是父母去世这样的特殊情况,贡士一般绝对不会放弃参加殿试的机会的。方苞的母亲只是病重,并未过世,从方苞的选择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一位至孝之人。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方苞放弃殿试回乡奉母不久,母亲病愈,但他的父亲却意外去世了。方苞在家守孝三年,父亲丧期尚未结束,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南山案”便爆发了。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所谓“南山案”,是指桐城文人戴名世(号南山)曾写过一部《南山集》,在《南山集》中多次提到南明政权。并且使用了南明的年号,这在清朝是犯了大忌的,文字狱案就此爆发。

不巧的是,戴名世和方苞的祖父方孝标是挚友,戴名世编撰《南山集》时曾大量使用方孝标的手稿,因此方氏一族被牵连其中。

文字狱是残酷的,牵连甚广,包括方苞在内的一百多名读书人入狱,等待他们的,将是死刑。

遭逢大难,其他人或扯破嗓子喊冤,或颓废绝望。方苞却与众不同。他在狱中求来纸笔,坚持把自己尚未创作完成的《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两部书籍写完,由于时日无多,方苞几乎焚膏继晷,日夜在阴冷的牢房里埋头编撰。这两本书现在仍旧存世,是研究古礼时不可替代的资料。

笔者认为:我们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得意的时候在做什么,更要看他失意时有何作为。

《论语·里仁第四》有句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

方苞的品质,值得后人敬仰。

三、布衣朝天子

方苞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待了两年,他本就是文弱书生,两年的摧残,让他疾病缠身,一只膝盖甚至不能轻易弯曲。

就在方苞以为自己此生不会再见天日时,江宁知府却亲自将他接出大牢,一顿好吃好喝后,又将方苞带去往京城的驿道。

直到这时,方苞才知道自己不仅被免了死罪,还入了康熙帝的法眼。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康熙算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为何要召一位囚犯入京呢?《清史稿·方苞传》记载:

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

原来,当时李光地已经官拜文渊阁大学士,他早年对方苞青睐不已,得知方苞入狱后,多次在康熙面前提及方苞。康熙当时正缺少智囊,于是便下旨召方苞入京,直接入值南书房。

从阶下囚到帝王秘书,方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华丽转身。纵观史册,这种经历也极其罕见。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剧中雍正在登基前从江南请来了一位残疾谋士,名唤邬思道。邬思道在初见雍正时,说自己是戴罪之身。实际上,正史中并无邬思道其人,二月河笔下的邬思道是根据两个真实人物合成的。邬思道的原型有两个:一个是雍正的家奴戴铎,另一个就是康熙末年的方苞。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南书房在康雍年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康熙亲政不久,为了制衡满清遗留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他特地在乾清门西侧设立南书房,方苞的老乡、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便是首位入值南书房的官员,当时称为“南书房行走”。入值南书房的大臣,名义上是朝廷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和智囊。他们虽然没有实权,但却能左右朝局,更是未来宰相(大学士)的重要候选人。

有意思的是,张英当年入值南书房时,已经是从四品的侍讲学士了。而方苞入值南书房时,却仍是布衣白身。

原因很简单,方苞是“罪人”。至少康熙不能以“惜才”的理由赦免方苞之罪。所以,在清朝康熙末年便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南书房里有一位重要人物,他无官无职,却能辅佐康熙处理朝政,虽然身为布衣,人们却需要以宰相之礼待之。因此方苞便多了一个称号——布衣宰相。

根据《方苞年谱》记载,康熙初见方苞时,见他骨瘦嶙峋,却颇有铮骨。和方苞几次交谈,对方苞的学问大加拜服。因此事事征求方苞意见。尤其在立储的事情上,方苞影响了康熙。

四、清版“好圣孙”

康熙自诩为一代明君,观康熙61年帝王生涯,最大的失策便是在立储之事上。康熙本寄希望于嫡子胤礽,但却没有及时打压其他皇子。待其他皇子年富力强时,纷纷觊觎太子宝座。这就导致胤礽极度没有安全感,他不得不用尽手段自保,因此造成九子夺嫡,朝政紊乱。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待胤礽两次被废,大阿哥胤褆被幽禁,八阿哥胤禩因毙鹰事件遭弃之后,康熙所青睐的皇位候选人只剩两个,那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这兄弟两人都是德妃所生,性格迥异,却各具特点,一时间康熙犹豫不决。

历朝历代,精明的大臣绝不会轻易在立储的事情上给帝王建议,因为一旦涉及立储大事,一般没有好果子,这样的例子多如牛毛。康熙曾就立储之事询问过李光地等人的意见,但这些大臣大多装糊涂,始终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这个时候,方苞一句话,彻底帮康熙解决了困扰。方苞云:

“看皇孙!一个好皇孙,至少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

方苞无官无职,能被康熙破例召入南书房已是万幸。见康熙垂问,因此建议康熙:如果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实在不好做出抉择的话,那就从孙子辈做选择。言下之意,哪个皇子的儿子最有出息,就选哪个,这样“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因为当时胤禛的第四子弘历深得康熙喜爱,而胤禵之子弘春则并不出挑。方苞的一席话让康熙茅塞顿开,后者开始正式布局,将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笔者需要说明的是,方苞和康熙的这一段对话,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但野史中频频出现,二月河的《康熙大帝》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也采纳了这个说法。实际上,笔者通过三件事,可以佐证此事并非无稽之谈:

第一,因“南山案”的影响,康熙直到驾崩都没有赦免方苞之罪,方苞在康熙朝一直是戴罪之身。雍正登基后,立即赦免了方苞和他全部族人。《清史稿·方苞传》如此记载:

世宗即位,赦苞及其族人入旗者归原籍。

试问:方苞无官无职,表面上和雍正也无交往,雍正为何会赦免康熙钦定的囚犯之罪呢?这在古代,儿子推翻父亲的决定,是为不孝。除非方苞对雍正有不一般的情分,否则方苞不会被赦免。

第二,根据《清史稿》记载,雍正二年,因母亲去世,方苞回到故乡安葬母亲。到了雍正三年,雍正便下旨召方苞回京,再次入值南书房。《清史稿》云:

三年,还京师,入直如故。

注意,古代读书人重孝,方苞又是至孝之人,母亲病故他至少要在家守孝三年(二十七个月),为何仅仅间隔一年的时间,雍正便急着召方苞入京,而且还继续入值南书房呢?

雍正登基之初,极力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因此笔者的解释是:方苞是雍正极其信得过之人,因此雍正很急切地希望方苞能回归中枢,助自己一臂之力。

第三,在雍正扳倒胤禩集团,彻底站稳脚跟后,雍正下旨封方苞为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这意味着雍正终于让方苞摆脱了“布衣”身份,开始为官。到了雍正十一年,雍正竟然打算让方苞担任内阁学士。

方苞是文字狱案的获罪者,换句话说,他是政治犯。康熙、雍正使用方苞,都不是明面上的。但雍正却让方苞担任内阁学士,可见方苞在当时的特殊性。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不过,方苞还算清醒,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适合“登堂入室”,于是他坚决不接受内阁学士之位,主动申请到翰林院,担任《一统志》和《皇清文颖》的总裁官。算是避开了雍正的尴尬。

五、乾隆的念念不忘

雍正帝是一位善于革新的帝王,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将清朝国库存银翻了数倍,为所谓的“康乾盛世”夯实了根基。

人们在称颂雍正之功的同时,连同他身边的几位肱股之臣也一并称赞,例如张廷玉、胤祥、鄂尔泰等人,但很少有人提及方苞。事实上,方苞绝对是雍正背后不可忽略的重要智囊,只不过他行事低调,又不居功,在史书中留下的痕迹太少。

我们研究历史,除了要研究历史本身之外,更要抽丝剥茧,探究那些不为外人道的部分。而方苞,就属于此类。

那么,方苞除了在康雍皇位传承之间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外,到底有什么可以罗列的功劳呢?举三个例子:

其一,方苞促使雍正打破粮食仓储陈规。

在清朝初期,每个州府都有专门储存粮食的“常平仓”,按照定例,每年秋季收粮完成后,常平仓最少要保留七成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说,官府最多只能把粮仓中的三成粮食卖掉。实际上,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并不先进,北方鼠患,南方潮湿,粮食储存一年下来,很多旧粮已经腐烂或遭到虫鼠破坏。方苞便向雍正建议:

“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於大吏。”

方苞的意思是说,粮食存储应该灵活处理,各地不必一味的默守陈规,应根据实际情况,遇到粮价上涨时及时卖出,转化为经济效益,但具体卖出多少要详细汇报给上级。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方苞的这个建议得到了雍正的首肯,全国各州府也因此获益。在农业社会,粮食无疑是天大的事情,方苞此举,功在千秋。

其二,方苞提倡禁烟。

约在明朝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将烟草带到了中国大陆,经过不到百年的发展,到了清朝立国之初,烟草在中国已经开始大行其道。方苞认为吸烟对百姓的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建议雍正禁烟。但当时的不少王公大臣腰间都揣着一个大烟袋,禁烟无疑会得罪贵族。有人劝方苞不要蹚浑水,方苞果断上书雍正,要求“民生日匮,请禁种烟草”。这条建议虽然遭到了很多人反对,但也得到了短暂的执行。

在康雍年间,方苞不仅不畏权贵,这种禁烟的长远眼光,更是少有。

其三,方苞建议官员的遴选要从基层抓起。

雍正帝对上层官员的任用有非常犀利的眼光。方苞认为:上层官员固然重要,但各县长官和副职、六部基层官员是治理朝廷的基石,这些人任用好了,靠他们的勤勉和谨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方苞云:

“尤以六部、州县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自矜奋。”

在方苞的推动下,雍正几乎每天都要召见一位基层官吏。雍正帝之所以会成为一位勤政的帝王,除了他本身的性格外,方苞也起到了部分作用。

清朝雍正十三年,雍正帝于圆明园驾崩,当时方苞已经68岁,他本打算辞去编撰职务,回乡潜心治学。

不料,乾隆登基后,对方苞念念不忘,乾隆亲自拜访方苞,邀请他再次入值南书房。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方苞此时已经无心为政,只得以腿疾婉拒乾隆。乾隆不甘心,又许诺升任方苞为礼部侍郎,并且免了他随班行走的义务。这意味着方苞只需要在南书房和礼部挂职,就可以享受荣宠的待遇,但方苞仍未答应。

乾隆帝在历史中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乾隆登基之初还是比较勤政爱民的,笔者认为,他之所以屈尊邀请年近古稀的方苞再次进入南书房,无外乎三个原因:

(一)看重方苞的智慧和能力;

(二)雍正生前曾向乾隆的推荐;

(三)当年方苞对康熙的影响,直接导致皇位流向雍正一脉,乾隆作为得利者,他在报恩。

得知方苞不愿为官,乾隆只好退而求其次,先答应让方苞做教习庶吉士,而后按照方苞的意愿,由方苞来选录宋朝和明朝诸位大家的作品,并且加以品评,作为后世学子写作的标准。方苞的这部作品被乾隆御赐书名为《钦定四书文》,后来成为同类作品中唯一一部入选《四库全书》者。

乾隆七年,方苞因病告老还乡,乾隆赏赐颇丰,并且遣皇长子永璜亲自相送。方苞回到家乡后闭门著书,概不见客。七年后,也就是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方苞病逝,享年82岁。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六、“桐城派”始祖

方苞不仅在政治方面有独特的建树,他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更加深远,因为他建立了中国清朝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提出“义法”一说,所谓“义”,指的是言之有物,“法”指的是言之有序,合起来的意思是说文章不仅要有条理,还要有具体的指向意义。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迭代的过程,自从明朝中叶之后,出世的散文虽多,但大多只注重文辞和技巧,内容却空洞。方苞首次提出文章“义法说”,从此创立了桐城派。

方苞将散文创作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逐步形成他自己的散文创作主张。例如,方苞在驳斥黄宗羲等大儒的思想时,言之有据,言辞简约,内容醇正,一时间吸引了无数文人。方苞的这种文学思想为后来的桐城派理论学说提供了范例和准绳,而后众人纷纷效仿,形成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康熙释放了一名囚犯,帮助雍正成功登基,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评价: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

“桐城派”曾主宰清朝文坛200余年,最高峰时曾风靡清朝,天下学子皆以桐城文运为荣,传世作品多达上万篇。对清朝各类作品影响深远,对近代、现代文学也有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钱钟书、钱穆等近现代作家对方苞都推崇备至。

清代文坛大家袁枚曾评价方苞为:一代正宗!

古人追求人生价值有三种方式,即:立功、立德、立言。

方苞在立功、立言方面,成了典范。

北宋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为一个读书人,方苞立身醇正,遇挫折而不馁,识仁立仁,实现自我价值,称得上是“立心”;

作为一个朝廷“官员”,方苞提出一些列建议,利在千秋,称得上是“为生民立命”;

作为一个学问家,方苞分析古文利弊,创新派之大成,是为“继绝学”;

至于“开万世太平”,这只是读书人最理想的目标,我们不能太过苛求方苞。

从囚徒到“宰相”,桐城方苞在清朝或许只是惊鸿一瞥,却赢得三代帝王尊重,赢得数百年认同!笔者认为,方苞虽是一位平凡的读书人,但他却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古代文人。

Tags:康熙   方苞   雍正   乾隆   李光地   桐城   清朝   安徽   文化   德妃   河南   明朝   桐柏   解缙   高士奇   张廷玉   允礽   桐庐   浙江省   姚鼐   桐乡   二月河   我在宫里做厨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