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历史上南方状元最多,占绝对优势,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网络整理 2019-07-01 最新信息

文: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说到科举制,那真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了不起的创举,它改变了无数底层阶级民众的命运,每一个人都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尽管科举制还有很多弊端,像发展到后来的八股文,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残害了读书人的智力,但依然不能抹灭科举制带来的巨大积极影响。

科举制起于隋兴于唐而止于清,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整整1300年的时间,这期间产生了许多状元和无数的进士,那么哪个地方“学霸”最多呢?

历史上南方状元最多,占绝对优势,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进士之乡大集锦

很多地方都会说自己人杰地灵出人才,用数据说话,我们来看看哪些地方是真的人杰地灵。

首先第一名,苏州,成绩非常辉煌,一共出现了约3900位进士,54位状元,当之无愧的状元之乡,进士之乡,像范仲淹就是出自这里。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然有了苏州,杭州自然也少不了,杭州共出现了约3500位进士,15位状元,成绩也是非常亮眼。

福州现在虽说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省会城市,但是在古代这里产生了3200位进士,26位状元。

绍兴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鲁迅先生就是出自这里,这里也总共出了1100多位进士,11位状元。

徽州在历史上以微商为人所熟知,事实上徽州人不仅很会做生意,读书也很厉害,总共出了约2000位进士,16位状元。

泉州作为重要的贸易港口,经济繁荣,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文化自然也不差,出了约2200位进士,19位状元。

历史上南方状元最多,占绝对优势,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莆田现在给人的印象就是做鞋的,但是曾经这里出了2308位进士,22位状元,历史上出现过某一年文武状元皆出自莆田,甚至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四异同科也是出自这里,四异同科即一科之内兴化一地,四人的中,其中黄公度得进士第一,陈俊卿位进士第二,73岁的林邓为岁数最大的进士,18岁的龚茂良为岁数最小的进士。

当位的宋高宗对兴化出了如此多人才感到诧异,问状元和榜眼:“卿土何奇?”黄公度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当年并没有举行殿试,陈俊卿有意一争,他答:“地瘦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听了连连点头,称赞道:“公度不如俊卿,陈俊卿应是状元。”陈俊卿的这两句道出了科举的本质,此联也流传千古。

历史上南方状元最多,占绝对优势,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除了上述的几个地方,还有宁波出了2483位进士,7位状元,江苏常州出了3300位进士,15位状元,无锡古时也属于常州。江西吉安出了2936位进士,20位状元,虽然江西无论是古时还是现在,好像都不出名,但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文天祥就是出自这里。可以看到,江苏、浙江、福建古时候都是人才大省。

南北逐力

看完上面的一通罗列,你就会发现全部是南方地区,北方一个都没有提到,难道北方人就不如南方吗?

关于南北的争斗,这还不是北方最惨的,历史上还出现过一起因北方成绩太差而兴起的一场血腥大案。事情发生在明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时期。这一年,由刘三吾作为主考官,筛选出了五十多名进士,他将名单交给皇帝,皇帝举行了殿试,将这五十多名进士排了名次,一切进行的很顺利。

到了放榜的时候,北方的朝臣不干了,为什么?因为这五十多名进士全部是南方学子,一个北方的考生都没有。这让人承认技不如人也不是不行,但是一个北方的都没有,这也太打脸了,他们上书认为刘三吾徇私舞弊,因为恰巧刘三吾也是南方人,要求彻查。

历史上南方状元最多,占绝对优势,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这个现象确实太不合理了,朱元璋就同意彻查。查案的叫张信,他查过之后告诉皇帝没有问题,得到这个答案北方的朝臣并不满意,认为张信和刘三吾早已串通,朱元璋在他们的不依不饶下,也不查了,直接下令流放85岁的刘三吾,而张信等11人则被凌迟处死。

同时,他在已经落榜的考生中选了61人为进士,这61人全部来自北方。这一年,出现了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双榜——“南榜”和“北榜”,也就是说这一年有两个状元,两个榜眼和两个探花。

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智力差异,所以这里也不存在南北方人有智力差异,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其实并不是北方一直都不如南方的,一开始隋唐时期,北方是占据上风的,到了五代,局势开始慢慢扭转了,到了宋以后,就成了南方人稳占上风。其实这些并不难理解,隋唐时期皆是北方的政权执政,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皆在北方。

科举虽说是给了贫穷百姓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机制,但是不可否认,读书还是一项非常费钱的活动,家境优渥或者是贵族子弟,他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最好的老师来指导,同时他所处的环境的文化氛围也更好,这些经济文化上的优势最终都会体现在科举成绩上。

历史上南方状元最多,占绝对优势,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所以在隋唐时期,由于北方士族大家云集,教育资源集中,不仅是当地人,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千里迢迢赴京学习。到了唐朝末年,国力衰弱,战乱不断,政治中心成了动荡中心,而南方社会安定,天然的地理优势使这里水产富饶,慢慢地许多人开始南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南方开始发力,出现发展的势头。到了宋朝,虽然一开始的北宋还是把都城健在偏北的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但是经济南移的局势已经出现了,不可转变。到了南宋,彻底完成经济南移和人口南迁,从此南方成了经济重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的成绩和各地的人才情况与经济和人口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口基数越大,从概率上来说选拔出的人才也就越多;另一方面,经济越发达,人民安定,有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上文看到的在整个科举历史上南方占绝对优势的情况。

历史名人中的状元

科举存在的1300年,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给历代王朝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不少历史名人就是由科举选拔出来的。像前文提过的文天祥,他就是南宋最后一位状元,最后是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被我们牢记。

清朝咸丰时期的状元翁同龢,他两次为帝师,在后来光绪和慈禧对立时是帝党的领袖,极力主张康有为变法,可以说没有他,以康有为的实力,根本蹦跶不出什么。唐代的郭子仪,是唯一一个由武状元官至宰相的,他一生历经四朝,两度担任宰相。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他的诗真的是美如画,也是状元。以书法见长,和颜真卿并称“严柳”的柳公权,也是一位状元,历史上还把他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清朝的刘春霖,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在1903年参加殿试落榜,本来科举是三年一次,恰逢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寿,加了一场考试,刘春霖荣中状元。后来满洲政府邀请刘春霖去任职,刘春霖愤而拒绝,表示坚决不做外国人的走狗,保留了一份读书人的气节。

结论

时至今日,我们回看科举制度,我们对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制度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情绪。

一方面,我们现在的人才选拔制度依然是依靠考试,我们的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本质还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们对科举是抱有亲切感的,并且同情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同仁们。

另一方面,科举制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承载着我们这个时代所不认同的许多糟粕,对于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还保留着呆板、不懂变通、不知创造的印象。

历史上南方状元最多,占绝对优势,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状元呢?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一个事物,我们就要把具体的事件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年,多少个政权交替,而它依然坚挺,尽管它还是服务于统治者,维护的是封建社会,但它让在封建社会中受到极大剥削、踏破的底层民众一个向上层流动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不平等,但只要它有,就给了民众希望,人民有盼头、有努力的方向,才有社会的安定。

可以说,科举制在前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对于思想的禁锢,让国家停滞不前,这个时候,它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了。

参考资料:

李尚英《科举史话》

宋元强《状元史话》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李兵《血榜:中国科举疑案》

本文作者:那样的历史挺有趣(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825394796809473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我在宫里做厨师   朱元璋   文化   读书   范仲淹   经济   黄公度   宋朝   宋高宗   莆田   欧阳修   常州   浙江省   福州   政治   兴化   江苏   光绪   江西   文天祥   苏州   鲁迅   泉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