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王国维的辫子:既是对民国时代的反抗,也是对大清王朝的怀念

网络整理 2019-05-12 最新信息
王国维的辫子:既是对民国时代的反抗,也是对大清王朝的怀念

1927年6月2日午后,熙和园,一位戴着瓜皮小帽,留着一条大辫子的人,漫无目的,双眼无神地走着,此人看起来很清瘦,通过鼻梁上的眼镜和两撇八字胡,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倔强的人,这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

路过看见他的人,都纷纷摇头,仿佛在叹息:这都什么时代了,还留着辫子?真是“落伍”。

过了一段时间,熙和园昆明湖附近,人突然多了起来,很些人在交头接耳,互相说着什么。原来是有人跳河了,当落水之人从水里救出时,呼吸已经停了。

这个逝去的人,是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他的死是有准备的,之前已经写好了遗书,第一句就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王国维治学严谨,学贯中西


王国维的辫子:既是对民国时代的反抗,也是对大清王朝的怀念

如果只是看辫子,那么王国维绝对是个传统的人,民国开始后,很多人脑袋上的辫子纷纷不见了,有些是被当政者剪了,有些是自己剪了,慢慢地,京城的大辫子越来越少了,到了后来,有名的大辫子只有两条,辫子的主人一个叫王国维,一个叫辜鸿铭。

辫子代表了过去,但绝不代表学问的钻研陈旧,王国维顶着他的大辫子,努力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研究叔本华,研究康德,研究尼采;他结合西方美学、哲学,研究中国文化史;他通过学习西方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深挖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心理。

于是乎,他精彩的文章和观点频频出现媒体报端,发表的国家不限于中国,还在日本发表过。除了研究文化,王国维还研究考古,还研究历史,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师,这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才。

鲁迅说:"要谈国学,王国维可以算一个真正研究国学的人。”得到鲁迅高度评价不容易。

梁启超说:“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所有之人。”这是把王国维放在了世界人才的池子里进行比较和评论。

陈寅恪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水而永光。”

从诸多文学大家的评价来说,王国维先生做学问不守旧,肯钻研,会贯通。也许头顶上那顶瓜皮小帽,和坠在脑后的那条大辫子,只是一种情结,不代表思想的陈旧,否则,这身行头和他做学问的行为为何那么不相衬呢?


王国维和溥仪以及清朝廷的渊源


王国维的辫子:既是对民国时代的反抗,也是对大清王朝的怀念

王国维故居

如果说,王国维的辫子没有一点对清朝的留念或感恩,那是不对的,其实,王国维是将做学问和做人分了开来。

大清虽然腐朽不堪,但对王国维不薄;溥仪虽然是末代皇帝,但却对王国维尊敬有加。王国维是个感恩的人,哪怕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反对大清朝,他也难以举起反抗的旗帜。

1907年,大清摇摇欲坠,王国维经罗振玉引荐,得到了学部尚书兼军机大臣荣禄的极度赏识,让王国维在学部编译局担任编译,主编译及审定教科书等事。

王国维那时30岁,对于荣禄等其它官员的赏识,王国维感激涕零,于是通过卖力工作,来报答赏识他的人。从1907年到1911年底,整整四年多时间,王国维的学术生涯达到了一个高峰,著名的作品《人间词话》就是写于这个阶段。

说王国维对这一段不留念,对荣禄等人不感恩那都是假的,毕竟是荣禄和清政府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挥的平台。

辛亥革命爆发后,王国维和罗振玉一起侨居日本,并且长达五年之久,这是对新政府的抗议,也是对袁世凯政府的不信任。他们两喜欢清政府对待他们的态度,喜欢那个曾经的平台。从此之后,王国维的辫子再没剪短过。

1917年2月,在日本呆了五年多后,王国维回来了,蔡元培等人数次邀请他去北京大学当教授,都被王国维拒绝。看得出来,对于民国治下的大学,王国维的“信任感”不高。

王国维的辫子:既是对民国时代的反抗,也是对大清王朝的怀念

末代皇帝溥仪

在北京大学多次邀请下,1922年,王国维终于做了北京大学的“国学通讯导师”。1923年4月,王国维又一次进入了清宫,担任了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两人相处非常愉快,溥仪对王国维非常尊敬。

由于王国维眼睛不太好,于是溥仪允许王国维在紫禁城骑马,这是唯一一个能在紫禁城骑马的人。这份待遇,这份尊重,让王国维永生难忘。1924年,当冯玉祥赶溥仪出紫禁城时,王国维一直陪伴在溥仪左右,并发出:艰难困辱,唯死而已。

有些事情,王国维无法改变,有些趋势他更是影响不了,除了陪陪溥仪,王国维实在做不了什么。日本人接管了溥仪后,王国维见溥仪变得难了很多。

王国维和溥仪,有点君臣情深的意思,但王国维知道,一切都过去了,不再会有重新崛起的大清王朝。

王国维的心里,清朝还是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与其说清朝占了位置,不如说溥仪和荣禄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他们在王国维内心深处扎了根。


王国维面对同僚的被辱和牺牲,感慨万千


王国维的辫子:既是对民国时代的反抗,也是对大清王朝的怀念

王国维雕像

偌大的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战乱不断,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

1925年,王国维应吴宓邀请,和梁启超、陈寅恪等同时做了清华园的教授。

1927年,北伐军进了北京城,一时间万象更新,国人的文化价值观被重新梳理,老派的文化和做法渐渐失宠,这让王国维非常不适应。再加上北伐军曾有着在湖南等地摧残旧知识分子的现象,于是王国维开始忧心忡忡。

王国维感觉到了旧文化的逝去,新时代的到来。曾经的王国维和罗振玉相约“殉清”,特别是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更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后面看开了罢了。在北洋军阀控制的民国时代,王国维无论如何还是适应了,因为自由度还算可以,除了辫子不剪,还是照旧做学问,于是王国维多少还是适应了。

但北伐军到来后,随着一些知识分子的被抓被辱被杀,王国维开始再次思考“自尽”之事。再加上和罗振玉的关系破裂,长子逝世,于是,王国维再也没有了活着的心,“死亡”成了他最重要的目标。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终于将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也许,王国维无法控制自己的出生,也无法控制大势的发展,但是他控制了他的死亡,这一年他50岁整。

王国维的辫子:既是对民国时代的反抗,也是对大清王朝的怀念

斯人已去,留给后人的是对学术和人品的赞赏,还有诸多遗憾。

王国维那条大辫子,永远存在了人们心里,那是对民国时代的反抗,也是对大清王朝的怀念。

本文作者:蓝风破晓(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944165960155188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王国维   清朝   溥仪   荣禄   历史   日本   鲁迅   文化   陈寅恪   大学   故宫博物院   梁启超   罗振玉   国学   冯玉祥   北京大学   蔡元培   哲学   辜鸿铭   袁世凯   伦理   湖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