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七「七」123(杨沂中是杨家将后人吗)

网络整理 2022-05-30 最新信息

做七,◆舊俗人死後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稱為做七。凡七七四十九天而止。○[明][湯顯祖]《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雙成愛眷。”○[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四:“或問:人死,每遇七日則作佛事,謂之做七,何歟?曰:人生四十九日而魄生,亦四十九日而魄散……曰:然則做佛事亦有益歟?曰:此俗尚也,愚夫愚婦之所為也。”

一七,◆1.舊時稱人死後的頭一個第七天。故亦稱頭七。○《醒世姻緣傳》第二十回:“十九日是[晁源]的一七。”○《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他如今孝也不及穿,事也不及辦,過了一七,葬了母親,便要去幹這大事。”◆2.猶一周。泛指七天。○《中國諺語資料‧農諺》:“一七懷胎一七出,一七揚花一七穀。”

一二三四五六七,◆歇後語。隱射忘八。○[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三朝元老》:“﹝某中堂﹞享堂落成,數人直宿其中。天明,見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聯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禮義廉。’不知何時所懸。怪之,不解其義。或測之云:‘首句隱亡八,次句隱無恥也。’”

五七,◆1.人死後三十五天。舊時喪禮,人死後每七日祭祀或唪經,有頭七、三七、五七等。○《金瓶梅詞話》第十四回:“拙夫死了,家下沒人,昨日纔過了他五七。”○《紅樓夢》第六八回:“親大爺的孝纔五七,姪兒娶親,這個禮,我竟不知道。”○[王西彥]《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媳婦病死還不曾過五七,一群雞子也風掃落葉似地在兩天裏瘟掉了。”◆2.約計數目之詞。○[宋][胡太初]《畫簾緒論‧聽訟》:“凡與一人競訴,詞內必牽引其父子兄弟五七人,甚至無涉之家。”○《西游記》第十七回:“拖將過來看處,卻是一條白花蛇怪。索性提起來,捽做五七斷。”

五六六七,◆語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後因以稱學生。○《隸釋‧漢成陽令唐扶頌》:“五六六七,訓導若神。”

頭七(头七),◆指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或第七天。○[元][岳伯川]《鐵拐李》第四摺:“今天是俺哥哥的頭七,請了幾個和尚,買了紙劄,與哥哥看經。”○《何典》第三回:“到得頭七裏,大前頭豎起棒槌接旛竿,請了一班火居道士,酒肉和尚,在螺螄殼裏做道場。”○[巴金]《家》二九:“今天是[鳴鳳]的頭七……我想起她死得可憐,偷偷買點錢紙給她燒,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場。”

四七,◆1.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李賢]注:“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際也;[漢]火德,故火為主也。”○《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四七之期必盡,百六之數溘屯。”原注:“[齊]初踐祚計止於二十八年。”◆2.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歲。○《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3.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東漢]開國功臣[雲台]二十八將。○《文選‧張衡<東京賦>》:“我[世祖]忿之,乃龍飛[白水],鳳翔參墟,授鉞四七,[共工]是除。”○[李善]注:“四七,二十八將也。”○《文選‧左思<魏都賦>》:“相兼二八,將猛四七。”○[張載]注:“四七者,[漢][光武]二十八將也。”○[清][王闓運]《擬李鴻章陳苗事摺子》:“[援]([馬援])之智勇,冠於四七。”參見“二十八將-二十八將”。◆4.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後漢書‧劉瑜傳》:“蓋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關之盛衰者也。”○[李賢]注:“四七,二十八宿也。諸侯為天子守四方,猶天之有二十八宿。○《漢官儀》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前蜀][杜光庭]《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詞》:“伏以四七在天,垂文定位;三八鎮地,設象分靈。”◆5.舊俗,人死後每隔七天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個忌日稱“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鮑廷璽]哭着應道:‘小的父親死了。’[向道臺]道:‘沒了幾時?’[鮑廷璽]道:‘明日就是四七。’”參見“七七-七七”。

首七,◆人死後的第七日。

十七字詩(十七字诗),◆誹諧詩體。全詩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組成。末句二字點明詩的主題,多含譏諷之意。相傳始於[宋]代[山東][張山人][壽],流行於[元祐][紹聖]間。○[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饒次守十七字詩》:“[龜父]先歸,作一絕題於余書室……[次守]既醒,作十七字和云:‘當時為舉首,滿意望龍飛。而今已報罷,且歸。’蓋[龜父]是年自[洪州]首薦,自今上初即位,無建試也。”參閱[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十、[宋][洪邁]《夷堅乙志‧張山人詩》。

十七八,◆1.十分之七八。○《新唐書‧李傑傳》:“時戶口逋蕩,細弱下戶為豪力所兼,[傑]為設科條區處,檢防亡匿,復業者十七八。”◆2.指十七八歲。○[唐][韓愈]《曹成王碑》:“[成王]嗣封,在[玄宗]世,蓋於時年十七八。”○[唐][白居易]《夜聞歌者》詩:“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

十七,◆十分之七。○《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郭象]注:“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宋][蘇軾]《范景仁墓志銘》:“以今賦入之數十七為經費,而儲其三以備水旱非常。”

三五七言詩(三五七言诗),◆詩體的一種。一首中雜用三、五、七言為句。始創於[唐][李白]《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楊齊賢]題解:“古無此體,自[太白]始。”

三七開(三七开),◆亦作“三七分”。亦作“三七分開”。◆1.謂按十分之三與十分之七的比例加以分配。○《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將傢私三七分開,他令弟的妾,自分了三股傢私過日子。”○《九命奇冤》第五回:“可是要三七分的,交易成了,你得七千,我得三千。”◆2.借指評定是非功過的比例。○[毛澤東]《論十大關係》:“中央認為[斯大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三七開的評價比較合適。”

三七分開(三七分开),◆見“三七開”。

三七分,◆見“三七開”。

三七二十一,◆借指是非情由或事情的各种后果。○《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若是惱咱性兒起……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頓拳頭打得你滿地。”○《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張員外走出來分辯時,這些個衆軍校,那裏來管你三七二十一,一條索子扣頭。”

三七,◆1.二百十年。○《漢書‧路溫舒傳》:“[溫舒]從祖父受曆數天文,以為[漢]厄三七之間。”○[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三七,二百一十歲也。自[漢]初至[哀帝]元年,二百一年也,至[平帝]崩二百十一年。”○[漢][陳琳]《神女賦》:“[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宋書‧符瑞志上》:“讖者云:‘赤厄三七’,三七,二百一十年,有外戚之篡。”○[太平天國][洪仁玕]《誅妖檄文》:“三七之妖運告終,九五之真人已出。”◆2.二十一歲。○[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第十二章引[清]無名氏《繡香囊》彈詞:“二八登科標名早,三七入試舉孝廉。”◆3.人死後廿一日。○《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該請僧人追薦。”○[巴金]《家》三七:“[玨]真可憐,她死了快到三七了,我們家裏的長輩除了媽同姑媽,就沒有一個人去看過她。”◆4.三魂七魄。○[晉][葛洪]《抱樸子‧地真》:“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5.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有止血作用,也叫田七。○[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三七》:“彼人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蓋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謂其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此說近之。”

七足八手,◆見“七腳八手”。

七字法,◆漢字書寫運筆的七種方法,即擫、壓、鉤、揭、抵、導、送,亦稱撥鐙法。○[南唐][李煜]《書述》:“書有七字法,謂之撥鐙。自[衛夫人]並[鍾]、[王],傳授於[歐]、[顏]、[褚]、[陸]等,流於此日……所謂法者,擫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沈尹默]《書法論‧餘論》:“檢閱[計有功]《唐詩紀事》[陸希聲]條,只言:凡五字,擫、押、鉤、格、抵,而無‘謂之撥鐙法’字樣。由此可見,[李煜]的七字法是參加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盡可以為依據的。”

七字,◆指七言詩。○[唐][元稹]《見人詠韓舍人新律詩因有戲贈》詩:“七字排[居敬],千詞敵[樂天]。”○[唐][陸龜蒙]《和襲美病後春思韻》:“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勞言語傍花開。”○[清][吳騫]《扶風傳信錄》引[清][許可覲]《敘事解疑》:“[仇長文]闈戰後,忽憶[青青柳]‘有信欲傳’之句,題七字於扇頭,以贈[許丹忱]云:‘誰將十萬快腰纏,漫道[揚州]好著鞭,不謂秋來多客思,夢魂已到玉臺前。’”

七子,◆1.指[春秋][鄭國]七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鄭伯]享[趙孟]於[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子大叔]、二[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2.指[周褒姒]的七個親黨。○《後漢書‧左雄傳》:“及[幽][厲]昏亂,不自為政,[褒][豔]用權,七子黨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李賢]注:“七子皆[裒姒]之親黨,謂[皇甫]為卿士[仲允]為膳夫,[家伯]為宰,[番]為司徒,[蹶]為趣馬,[棸子]為內史。○[楀]為師氏也。○[厲]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黨盛也。”◆3.指[漢景帝]時同時起兵的[吳][楚]等七諸侯國之王。○《文選‧陸機<五等論>》:“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遲,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李善]注:“《漢書》曰:‘[景帝]即位,[朝錯]說上,令削[吳]。及書至,[吳王]起兵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西][膠東][淄川][濟南][楚][趙]亦皆反也。’”◆4.指[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人,稱[建安]七子。見[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唐][羅隱]《寄酬鄴王羅令公》之一:“書札二[王]爭巧拙,篇章七子避風流。”○[胡薀玉]《中國文學史序》:“其時三祖葉其高論,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5.[明]代[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並以文章名世,稱“前七子”。見《明史‧李夢陽傳》。又[嘉靖]、[隆慶]時期[李攀龍]、[謝榛]、[梁有譽]、[宗臣]、[王世貞]、[徐中行]、[吳國倫]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稱“後七子”。見《明史‧李攀龍傳》。◆6.[漢]代宮中女官名。○《漢書‧外戚傳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七正,◆同“七政”。◆《史記‧律書》:“《書》曰七正,二十八舍。”○[司馬貞]索隱:“七正,日、月、五星七者可以正天時。又[孔安國]曰‘七正,日月五星各異政’也。”◆补义条目■见“七政”。

七真堂,◆道家奉祀“七真”的廟宇。指道觀。○[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一摺:“莊家每閒看《神仙傳》,姑姑每屯滿七真堂。”參見“七真”。

七真,◆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傳[漢][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隱於[茅山]得道成仙,後[晉]之[楊羲]、[許穆]、[許翽]及[唐]之[郭崇真]皆於[茅山]得道,因合稱“七真”。○[唐][陸龜蒙]《和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詩之一:“一片輕帆背夕陽,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許]、一[楊]、一[郭],是為七真。”........(2)指[張紫陽]、[石杏林]、[薛道光]、[陳泥丸]、[白紫清]、[劉永年]、[彭鶴林]七人,稱“南宗七真”。(3)指[馬丹陽]、[邱長春]、[譚長真]、[劉長生]、[郝廣甯]、[王玉陽]和[孫清靜](仙姑)七人,稱“北宗七真”。2.道教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並分別賜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之名,謂之“七真”。○[前蜀][杜光庭]《張崇胤本命南斗北斗詞》:“南宮六聖,別賜生名;北斗七真,明祛死籍。”○[前蜀][杜光庭]《川主九星醮詞》:“伏唯九聖延慈,乘帝車而降福;七真垂貺,迴杓建以祛災。”

七月七,◆農曆七月初七日。是夜為七夕。○[唐][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宋][王禹偁]《七夕‧商州作》詩:“去年七月七,直廬開獨坐。”○[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摺:“你若是到七月七,那其間乞巧的將你做一家兒燕喜,你可便顯神通百事依隨。”參見“七夕”。

七月半,◆指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舊俗於此日設祭超度亡故親人,稱盂蘭盆。○[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

七月,◆《詩‧豳風》中的一首。反映[西周]農奴終年辛勞而不得溫飽的苦況。全詩八章八十八句,為《國風》中第一長篇。○[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無衣無褐,必盈《七月》之歎。”○[宋][梅堯臣]《依韻吳沖卿秋蟲》:“今者《秋蟲》篇,不異《七月》章。”○[清][王鳴盛]《蛾術編‧詩序》:“蓋,《詩》有詠古而意在傷時者,《七月》、《信南山》、《采菽》之類是也。”

七一,◆指七月一日,為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七言體(七言体),◆即七言詩。○[郭沫若]《當前詩歌中的主要問題》:“拿七言體來說,正式出現於[曹丕]的詩中,但它真正流行起來還來[唐朝],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年。”

七言詩(七言诗),◆詩體的一種。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如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等。七言詩之始,或說出於《詩》、《騷》,或說起於[漢]《柏梁台》詩,說法不一,近人多以為起於[漢][魏]。○[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王子猷]詣[謝公],[謝]曰:‘云何七言詩?’[子猷]承問答曰:‘昂昂若千里之駒,泛泛若水中之鳧。’”[劉孝標]注:“《東方朔傳》曰:[漢武帝]在[柏梁臺]上,使群臣作七言詩。七言詩自此始也。”○[郭沫若]《當前詩歌中的主要問題》:“比如七言詩,剛才說正式出現於[曹丕]的詩中,其實並不是[曹丕]或其他什麼詩人創造出來的,最初是出現在民謠中……所以七言詩是從民間來的。”參閱[清][趙翼]《陔餘叢考‧七言》。

七言八語(七言八语),◆形容人多語雜。○《紅樓夢》第二五回:“當下眾人七言八語,有說送祟的,有說跳神的,有蔫[玉皇閣][張道士]捉怪的,整鬧了半日。”○《鏡花緣》第八一回:“酒過數巡,大家又把昨日詩稿拿出,彼此傳觀,七言八語,議論紛紛。”○[田軍]《一幅畫》:“旁邊站着的四個人都七言八語地說開了。”

七言,◆1.指七字詩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六言七言,雜出《詩》、《騷》。”○《隋書‧音樂志上》:“《需雅》,八曲,七言。”○[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為限,行立構思……十六對中取七言三聯,五言三聯。”○[清][趙翼]《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凡七言多上四字相連,而下三字足之。”○[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2.指七言詩。○《漢書‧東方朔傳》:“[朔]之文辭,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向]所錄[朔]書具是矣。”○[顏師古]注引[晉灼]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陳書‧江總傳》:“好學,能屬文,於五言七言尤善。”○[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七言起於[漢武][柏梁]。”○[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不知[唐]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體工,不必再工近體也。”

七相五公,◆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所舉皆[漢]代公卿,後泛指眾多的文武大臣。○《新唐書‧儒學傳中‧柳沖》:“[齊]諸[田],[楚屈景],皆右姓也。其後進拔豪英,論而錄之,蓋七相五公之所由興也。”

七五三,◆一種鑼鼓調。○[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七五三乃鑼鼓,非十番鼓也。”○[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鑼鼓盛於上元、中秋二節。以鑼鼓鐃鈸,考擊成文,有七五三、鬧元宵、跑馬、雨夾雪諸名。”

七王,◆1.指七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及至縱橫之世,史職猶存。○[秦]並七王,而[戰國]有《策》。”○《晉書‧地理志上》:“陵夷至於[戰國],遂有七王。”原注:“[韓]、[魏]、[趙]、[燕]、[齊]、[秦]、[楚]。”◆2.指[漢景帝]時[吳]、[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等七個叛亂的諸侯王。○[明]徐光啟《聞楚變有感》詩:“我聞[漢景]時,作難自七王。”◆3.[南宋]追封[高宗]時抗金諸將[韓世忠]為[蘄王]、[劉安世]為[鄜王]、[張俊]為[循王]、[岳飛]為[鄂王]、[楊存中]為[和王]、[吳玠]為[涪王]、[吳璘]為[信王],合稱七王。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下‧七王》。

七體(七体),◆1.人體的眼、耳、口、鼻七孔。○《國語‧鄭語》:“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韋昭]注:“七體,七竅也。”◆2.事物的七個部分。○《管子‧五輔》:“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凡此七者,義之體也。”○《儀禮‧士冠禮》“三醮有乾肉折俎”[唐][賈公彥]疏:“或為豚解而七體,以乾之,謂之乾肉。”◆3.指沿襲[漢][枚乘]《七發》而成的一種文體。○[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由是遂有‘七’體,後之文士,仿作者眾,[漢][傅毅]有《七激》,[劉廣]有《七興》,[崔駰]有《七依》。”參見“七發”。

七死七生,◆亦作“七生七死”。◆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四十二章經》:“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宋][真宗]注:“梵語須陀洹者,此云預流,言此果位斷盡三界分別煩惱,初預聖流也。七生七死者,於七度生死中斷盡煩惱,即得阿羅漢。”○《法苑珠林》卷二七:“雖與爾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爾斯陀含果。”

七死八活,◆形容痛苦不堪或瀕臨死境。○[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摺:“你哄着誰哩,你把這箇餓鬼弄的七死八活,卻要怎麼?”○《水滸傳》第九回:“若不得人情時,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清][蔣士銓]《空谷香‧誓佛》:“這個丫頭,我到底恨他不過,慢慢想些方法,磨他一個七死八活便了。”◆补证条目■形容痛苦不堪或濒临死境。○陈独秀《恶俗篇》:“坐的那顶大花轿,上下四旁,没有一点空儿出气,轿门还要锁住,那身体弱的人,便要闷个七死八活。”

七死,◆七種致死之道。○《漢書‧鮑宣傳》:“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飢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

七書(七书),◆[宋][元豐]間頒行的武學生應試必讀的七種兵書。即《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又稱“武經七書”。○《宋史‧選舉志三》:“凡武學生,習‘七書’兵法、步騎射。”

七事子,◆見“七事兒”。

七事家,◆見“七事兒”。

七事兒(七事儿),◆亦作“七事子”。亦作“七事家”。◆猶言七處,七塊。○[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一摺:“若信着俺當家老妳妳,把惜花心七事兒分開。”○[元][無名氏]《爭報恩》第四摺:“把這廝剮割的七事子,判了個十分罪。”○[元][李致遠]《還牢末》第四摺:“畢竟是行短的天教敗,少不得將你心肝百葉做七事家分開。”

七事八事,◆谓事情多而杂乱。○《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我一向亂着上任,七事八事,就把這事忘死了。”又第七五回:“你不知我這兩日七事八事,心不得個閑。”○古立高《初恋》:“七事八事,不做又不行,急死人啦!”

七事,◆1.古代治國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覲、會同、賓客、軍旅、田役、喪荒。○《周禮‧天官‧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覲、會同、賓客之戒具,軍旅、田役、喪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財用,治其施舍,聽其治訟。”○[鄭玄]注:“七事,謂先四,如之者三也。”◆2.指天、地、民與四時之務。○《國語‧楚語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韋昭]注:“七事,天、地、民、四時之務。”◆3.[唐]代武官隨身佩帶的七件東西。指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唐][張九齡]《敕識匿國王書》:“今授卿將軍,賜物二百疋,錦袍、金鈿、七事。”◆4.同“七件事”。○[明]《投梭記‧逼娼》:“自從你父親亡後,家中十分艱窘,開門七事,那一件不在做娘的身上。”

七市,◆指穀米市、衣服市、眾香市、飲食市、花鬘市、工巧市、淫女市七種市場。泛指繁華的集市。○[清][黃遵憲]《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華如寶衣陳七市,美如瓊漿合天食。”○[錢仲聯]注引《佛說立世阿毗曇論》:“是[忉利天善見大城],巷巷市廛,寶貨盈滿,第一穀米市,二衣服市,三眾香市,四飲食市,五花鬘市,六工巧市,七婬女市。”

七世,◆七代,指世代悠长。○明徐元《八义记·婴投杵臼》:“聽伊言教吾慘悽,恨奸臣狐假虎威。想趙氏忠良七世,一旦受這冤屈,説將起淚交頤。”亦作“七輩”。○明汤显祖《邯郸记·赠试》:“思想起我家七輩無白衣女婿,要打發他應舉,你道如何?”◆老于世故,富有经验。○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八番家攞街拽巷,七世親娘休過當。”

七識(七识),◆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識。○《決定藏論》卷上:“如諸心數,同是心法,有種種相,相應俱生,無有妨礙。阿羅耶識而與七識相應俱生,亦復如是。”○[南朝][齊][謝朓]《佛影銘》:“群生因染,六趣牽纏,七識迭用,九居屢遷。”亦有特指末那識為“七識”者。見《成唯識論》。

七十子,◆同“七十二子”。◆七十,舉其成數。○《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漢][王充]《論衡‧問孔》:“今謂之英傑,古以為聖神,故謂七十子歷世希有。”○[清][龔自珍]《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七十子以後學者,言君後像日月,適見於天,日月為食,[漢]臣之所昉也。”

七十說(七十说),◆1.指[伊尹]說[湯]事。○《韓非子‧難言》:“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晉][葛洪]《抱樸子‧時難》:“[伊尹]干[湯],至於七十也。”◆2.指[孔子]游說諸侯各國事。○《文選‧揚雄<解嘲>》:“或七十說而不遇,或立談而封侯。”○[呂向]注:“[孔子]歷說天下七十君竟不一遇。”○[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是以東西南北,七十說而不用,然後退而修王道,作《春秋》。”○[唐][李白]《贈崔郎中宗之》詩:“[仲尼]七十說,歷聘莫見收。”

七十三八十四,◆形容嘮叨不已。○《水滸傳》第二一回:“﹝[唐牛兒]﹞板壁縫裏張時,見[宋江]和[婆惜]兩箇都低着頭,那婆子坐在橫頭桌子邊,口裏七十三八十四隻顧嘈。”◆补义条目■指风烛残年。俗语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至如我七十三八十四,〔帶云〕哎,賊醜生每也。〔唱〕慣的您来千自由百自在。”■补证条目■形容唠叨不已。○《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當日冉貴見觀察眉頭不展,面帶憂容,再也不來荅擾,只管南天北地,七十三八十四説開了去。”

七十鳥(七十鸟),◆鴇的異名。○[清][厲荃]《事物异名錄‧禽鳥‧鴇》:“鴇性最淫,逢鳥則與之交,其字七十鳥為鴇,為其多鳥相交故也。”

七十二子,◆指[孔子]門下才德出眾的七十二個學生。見《史記‧孔子世家》。

七十二行,◆對各種行業的通稱。○[陶行知]《自動學校小影》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郭沫若]《歌頌群英大會》詩:“俗語說得好:‘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

七十二,◆古以為天地陰陽五行之成數。亦用以表示數量多。○《史記‧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玉臺新詠‧古樂府詩<相逢狹路間>》:“入門時左顧,但見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唐][李白]《梁甫吟》:“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清][魏源]《三湘棹歌‧蒸湘》:“水複山重行未盡,壓來七十二峰影。”

七聲(七声),◆指五音及二變。古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為七聲。後世樂工多用簡號,即合(近世作和)、四、乙、上、尺、工、凡。○《魏書‧樂志》:“聲有七聲,調有七調。”○《隋書‧音樂志上》:“被以八音,施以七聲,莫不和韻。”

七生七死,◆見“七死七生”。

七上八下,◆1.形容無所適從或心神不定。○《朱子語類》卷一二一:“學問只是一箇道理……今人被人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君瑞]心頭怒發,忿得來七上八下,煩惱身心怎按納?”○《水滸傳》第二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二六:“他心裏七上八下,坐臥不寧。”◆2.形容零落不齊或紛亂不齊。○《紅樓夢》第四九回:“[探春]道:‘[林丫頭]剛起來了,二姐姐又病了,終是七上八下的。’[寶玉]道:‘二姐又不大做詩,沒有他又何妨!’”[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十章:“於是十幾雙筷子就七上八下地大嚼大吃起來了。”◆3.七之上,八之下。猶言中等,還過得去。○[宋][曾慥]《高齋漫錄》:“[傅欽之]為御史中丞,嘗有章論[劉仲馮]。一日,[貢父]邂逅見之,問曰:‘小姪何事敢煩臺評?’[欽之]慚云:‘三平二滿文字。’[貢父]笑曰:‘七上八下人才。’”

七上八落,◆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亂不安。○《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諕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箇吊桶七上八落的響。”○《孽海花》第十二回:“心中就一驚一喜,七上八落起來。”○[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一:“可是七上八落一些雜亂的念頭,又攪的他翻來覆去,想睡又睡不着。”◆补义条目■谓不上不下,处境尴尬难受。○明贾仲明《对玉梳》第二折:“若是娶的我去家中過,便是引得狼來屋裏窩。俺這粉面油頭,便是非災横禍,畫閣蘭堂便是地網天羅,敢着你有家難逩,有口難言,有氣難呵,弄的個七上八落,只待睁着眼跳黄河。”

七商,◆古代燕樂中的商聲七調。○《新唐書‧禮樂志十二》:“越調、大食調、高大食調、雙調、小食調、歇指調、林鍾調為七商。”○[清][凌廷堪]《燕樂考原‧商聲七調》:“燕樂,七商一均,即琵琶之第二弦也,分為七調,琵琶以第二弦為太簇商,故曰七商。”

七色,◆1.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亦泛指多種顏色。○[南朝][梁][江淹]《構象臺詞》:“雲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2.七類。

七人,◆指古代天子的七位諍臣。○[宋][范仲淹]《蘇州謝就除禮部員外郎表》:“念三聖之艱難,而成丕業;求七人之蹇諤,以補大猷。”參見“七臣”。

七情,◆1.人的七種感情或情緒。(1)指喜、怒、哀、懼、愛、惡、欲。○《禮記‧禮運》:“何謂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人稟七情,應物斯感。”........[冰心]《往事二》四:“頰上流着的清淚,只是眼眶裡的一種壓迫,不是從七情中的任一情來的。”(2)中醫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注:“喜過傷心,怒過傷肝,思過傷脾,悲過傷肺,恐過傷腎,憂久則氣結,卒驚則氣縮,凡此七情為病,亦屬內因。”........2.中醫指藥物的七種本性。○[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上‧神農本草經名例》:“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如人參、甘草、蘗、知母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

七青八黃(七青八黄),◆泛指錢財。○[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摺:“量着窮秀才人情只是紙半張,又沒甚七青八黃。”○[王季思]校注引[王伯良]曰:“《格古要論》謂金品:‘七青,八黃,九紫,十赤。’”[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三摺:“他家中也有那一爺二娘三兄四弟五子六妹七青八黃九紫十赤,放我一箭之地,埋鍋造飯。”○《檮杌閑評》第三四回:“他是個窮秀才的人情,沒甚麼七青八黃的。”◆补义条目■指黄中带青的脸色。多因患病或受惊吓所致。○明梁辰鱼《浣纱记·效颦》:“方纔冷眼瞧他。只見滴溜溜的嬌眼,青簇簇的蛾眉,滿眶秋水逐人來,兩點春山描不就。並無病症,越有精神,略不見一些七青八黄,反增出許多千嬌百媚。”○《绿野仙踪》第五一回:“苗秃道:‘你到别要嘴硬,會事的快與我個嘴吃,我就不言语了;若说半個不字,我數念個七青八黄。’”○《廿载繁华梦》第二八回:“那周庸祐聽得,好不驚慌,不覺臉上登時七青八黄。”

七起八落,◆多次上下升降。形容麻煩不堪。○《隋唐演義》第三十回:“只恨這是一條旱路,雖有離宮別館,晚間住劄,日間那些車塵馬足的勞攘,甚是悶人;再帶了許多妃妾們,七起八落,如何能彀快活?”

七起,◆相傳[禹]一飯七起以迎賢士。○《藝文類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饋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也,恐其留吾門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齊][劉晝]《新論‧誡盈》:“[夏禹]一饋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髮,食不遑飽,沐不及晞。”後用以稱禮賢下士。○[唐][王勃]《<乾元殿頌>序》:“懷降尊於[襄]野,泰階忘七起之勞。念負重於[焦]原,中席託[三危]之險。”

七七花,◆《太平广记》卷五二引五代沈汾《续仙传·殷天祥》载,殷七七,名文祥,又名道筌,自称七七,于浙西鹤林寺,秋日使杜鹃花开。后因以“七七花”指非时所开之花。○宋周必大《上巳访杨廷秀》诗:“四環自斸三三徑,頃刻常開七七花。”

七七八八,◆1.猶言差不多。○《全元散曲‧歸來樂》套曲:“眼底事拋卻了萬萬千千,杯中物直飲到七七八八,歡百歲誰似咱。”○《醒世姻緣傳》第八七回:“說那[寄姐]的不賢良處,也就跟的[素姐]七七八八的了。”○《何典》第八回:“那消一年半載,便將[鬼谷先生]周身本事,都學得七七八八。”◆2.猶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樣。○[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天剛亮,[張金龍]用兩隻民船,載着十幾個俘虜,一輛自行車和七七八八的勝利品……興頭頭的回來。”○[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六章:“﹝他﹞平時參加外面公開的社團活動,免不了還有些七七八八的事兒。”

七七,◆1.舊俗以人死後每隔七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共為七七。○《魏書‧外戚傳下‧胡國珍》:“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十老]病重,醫治不痊,嗚呼哀哉。○[朱重]搥胸大慟,如親父一般,殯殮成服,七七做了些好事。”○[清][錢泳]《履園叢話‧考索‧七七》:“喪家七七之期,見於《北史》《魏書》《北齊書》及[韓琦]《君臣相遇傳》。又[顧亭林]《日知錄》、[徐復祚]《村老委談》、[郎瑛]《七修類槁》皆載之。要皆佛氏之說,無足深考。惟《臨淮新語》謂始死七日,冀其一陽來復也。祭於來復之期,即古者招魂之義,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靈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復,即不復矣,生者亦無可如何也。此說最通。”◆2.數詞。七的七倍,四十九。○《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3.數詞。七十七。○《南齊書‧祥瑞志》:“《老子河洛讖》曰:‘年曆七七水滅緒,風雲俱起龍麟舉。’”◆4.指農曆七月初七。○《新民歌三百首‧萬條蛟龍接上天》:“萬條蛟龍接上天,牛郎織女笑開顏;如今車乾天河水,不等七七就團圓。”參見“七夕”。

七品黃堂(七品黄堂),◆對縣令的美稱。○《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他是想長念你的好處,人家把七品黃堂的前程都扔了,辭官不作,親自到這個地方特為找你。”詳“七品琴堂”。

七命,◆1.[周代]官爵的第七級,賜國侯伯。○《周禮‧春官‧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鄭玄]注:“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者。○[鄭司農]云:‘出就侯伯之國。’”[賈公彥]疏:“此[後鄭][先鄭]所云,皆據典命而言。以其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即七命,是侯伯之國者也。”◆2.借指封疆大吏。○《明史‧蔡子英傳》:“自惟身本韋布,智識淺陋,過蒙主將知薦,仕至七命,躍馬食肉十有五年,愧無尺寸以報國士之遇。”◆3.猶言七名。○《史記‧天官書》:“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欃、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司馬貞]索隱:“謂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

七老會(七老会),◆[唐][白居易]晚年家居[洛陽],招請好友九人宴飲,其中[胡杲]、[吉皎]、[鄭据]、[劉真](一作[劉貞])、[盧真]、[張渾]與[白居易]均年在七十以上,稱七老會。宴罷,各賦《七老會詩》一首。○[盧真]《七老會詩》云:“先時共作三朝貴,今日猶逢七老翁。”參閱[白居易]《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余亦次焉,偶於敝居合成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詩。

七老八小,◆指老人和孩子。○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五章二:“我又不是七老八小的,搀着架着干什么?”

七老八十,◆形容年紀很大。○《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還有最可笑的,傳說十個繡女要一個寡婦押送,趕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蕩寇志》第七一回:“便有婦人,也都是七老八十。”○[呂叔湘]《認真推廣普通話》:“另一種理由是:我老了,舌頭轉不過彎兒來了,您多包涵吧!拿這種理由做藉口的,並不一定真的七老八十,只是懶得學着說,或者怕說得不好叫人笑話。”

七老八老,◆形容年纪大。○《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胖婦人聽得八老説了,没出氣處,碾那老婆子道:‘你七老八老怕兀誰?不出去門前叫駡這短命多嘴的鴨黄兒。’”

七口當家,八口主事,◆指大家都要自己说了算,意见难以统一。○姜树茂《渔港之春》第四章:“两家养驴驴瘦,合伙养船船漏,组织成块,鸡一嘴,鸭一嘴,七口当家,八口主事,格外找气生。”

七開八得(七开八得),◆形容反反覆覆,十分周備。○[老舍]《駱駝祥子》七:“[祥子]的右肘很疼,半夜也沒睡着。顛算了七開八得,也覺得[高媽]的話有理。”○[老舍]《龍鬚溝》第三幕:“我找[二嘎子]去啦,找了七開八得,也找不着他!”

七軍(七军),◆1.[唐]代軍隊出征時,中軍一軍,左、右虞候各一軍,左、右廂各二軍,共七軍。○《通典‧兵一》:“[大唐][衛公][李靖]《兵法》曰:‘諸大將出征且約授兵二萬人,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2.泛指七支軍隊。○《三國演義》第七四回:“遂加[於禁]為征南將軍,加[龐德]為征西都先鋒,大起七軍,前往[樊城]。”

七舉時節(七举时节),◆指夏季。○《管子‧幼官》:“七舉時節,君服赤色,味苦味,聽羽聲,治陽氣,用七數。”○[尹知章]注:“火成數七,火氣舉,君則順時節而布政……七,亦火之成數。”○[石一參]今詮:“夏三月,火德王……王者御物,夏以七為數,用其成也。”

七九,◆1.步槍的一種。○[蕭軍]《八月的鄉村》第七節:“一共是二十七個人,二十七棵步槍:七九、‘大蓋’、‘八米厘’……全有啊!”◆2.農曆冬至日起第五十五天至第六十三天,稱為“七九”。○[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

七精,◆指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漢][蔡邕]《司空文烈侯楊公碑》:“茫茫大渾,垂光烈耀,命公作大尉,璇璣運周,七精循軌,時惟休哉!”

七經(七经),◆1.[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經典。七經名目,歷來說法不一。○[東漢]《一字石經》作《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後漢書‧張純傳》[唐][李賢]注作《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宋][劉敞]《七經小傳》作《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清][康熙]《御纂七經》作《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2.道家七類經書。即《仁經》、《禮經》、《信經》、《義經》、《智經》、《德經》、《道經》。見《雲笈七籤》卷九。◆3.佛家凈土宗的七種經典。即《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贊凈土佛攝授經》、《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七教,◆1.古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互相間各自應當遵從的倫理規範。○《禮記‧王制》:“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孔穎達]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婦三、君臣四、長幼五、朋友六、賓客七也。”○《荀子‧大略》:“修六禮,明七教。”◆2.古指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種道德規範。○《孔子家語‧王言》:“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曾子]問:‘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禮記‧王言》“尊齒”作“順齒”,“廉讓”作“強果”。

七角八角,◆怒目圓睜,眼眥欲裂貌。○[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把不定心中拘拘地跳,眼睜得七角八角,兩箇將軍近不得其腳。”

七角,◆古代燕樂中的角聲七調。○《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大食角、高大食角、雙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鐘角、越角為七角。”○《宋史‧樂志十七》:“角聲七調……皆生於應鐘。”○[清][凌廷堪]《燕樂考原》卷四:“燕樂,七角一均,即琵琶之第三弦也,分為七調,名為七角。”

七海,◆佛教指一小世界中位於[妙高山]與七金山之間的七大海水。傳說海上盛開香花。亦名內海,與外海即咸海相對。○[唐][慧凈]《雜言》詩:“步陟平郊望,心遊七海上。”○《翻譯名義集‧眾山》:“﹝[妙高山]﹞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遊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

七國(七国),◆1.指[戰國]時[秦]、[楚]、[燕]、[齊]、[韓]、[趙]、[魏]七國。○《史記‧蘇秦列傳》:“凡天下戰國七。”○[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其後諸侯力征,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康有為]《大同書》乙部第二章:“[春秋]則二百餘國,[戰國]為七國。”◆2.指[漢景帝]時[吳]、[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七個諸侯國。因於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時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史記‧袁盎晁錯傳列》:“[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太慰帥師,甫下[滎陽],則七國之軍,瓦解冰泮。”○[晉][潘岳]《西征賦》:“成七國之稱亂,翻助逆以誅[錯]。”

七宮(七宫),◆古代燕樂中的宮聲七調。○《新唐書‧禮樂志十二》:“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為七宮。”○[清][凌廷堪]《燕樂考原‧宮聲七調》:“燕樂七宮一均,即琵琶之第一弦,分為七調,琵琶以第一弦為黃鐘宮,故曰七宮。”

七公,◆星官名。屬天市垣,共七星。○《晉書‧天文志上》:“七公七星,在招搖東,天之相也,三公之象也,主七政。”

七方,◆中醫指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七種方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上‧七方》引[完素]曰:“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複也。”大方劑量大,藥力重;小方劑量小,藥力較輕;緩方藥力緩和;急方藥力峻急;奇方藥味合於單數,或用一種主藥;偶方藥味合於雙數,或用兩種主藥相配;複方是數方相合,或藥味繁多作用複雜的方劑。

七發(七发),◆辭賦名篇。○[漢][枚乘]作。○《文選‧枚乘〈七發〉》[李善]題解:“《七發》者,說七事以起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後有不少仿作,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駟]《七依》、[馬融]《七廣》、[王粲][曹植]《七啟》、[徐幹]《七喻》、[張協]《七命》等,形成一種辭賦體裁,稱為“七體”,簡稱“七”。○[唐][劉知幾]《史通‧序例》:“[枚乘]首唱《七發》,加以《七章》、《七辯》。音辭雖異,旨趣皆同。”○[清][趙翼]《接西莊書知目疾已霍然》詩:“《七發》能起病,一檄可愈風。”

七丢八落,◆形容东西扔得散落一地。○刘江《太行风云》三八:“他两人相随进去,四面五厢一打看。哪知里头七丢八落,死烟灭火,早跑的连个人影儿也不见了。”

七調(七调),◆古樂律高低音域,自黃鐘至中呂,稱七調。○《魏書‧樂志》:“[崔九龍]言於太常卿[祖瑩]曰:‘聲有七聲,調有七調,以今七調,合之七律,起於黃鍾,終於中呂。今古雜曲,隨調舉之,將五百曲。’”○《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昔[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鍾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後世宮、商、角、羽各有七調,稱四聲二十八調。參閱《宋史‧樂志十七》。

七典,◆七部儒家經典。○[漢]代提倡“孝治”,宣揚宗法封建思想,貴族子弟先授《論語》、《孝徑》,連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合稱七經或七典。○[清][黃生]《義府》卷下:“七典即七經,漢人以《論語》、《孝經》與五經而七。”參見“七經”。

七地,◆佛教語。即遠行地。菩薩十地之七。在此階位,菩薩遠離三界生死煩惱,成就方便智慧,證得無相空寂。亦稱已作地。相當於小乘羅漢果的階位。見《大智度論》卷七五。○《華嚴經‧十地品》:“菩薩摩訶薩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時生方便,智慧入七地。”○[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四:“此從二地乃至七地,修道剪障,名斷煩惱。”○[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謂七地始得無生,是時已悟理。但至於十地,金剛心現,乃證體而作佛。”參見“十地”。

七德,◆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梁書‧武帝紀》:“大司馬攸縱自天,體茲齊聖,文洽九功,武苞七德。”○[唐][柳宗元]《柳州賀破東平表》:“五兵永戢,七德無虧。”○[明][楊慎]《鳳賦》:“覽七德,律五音,通天祉,應地靈。”◆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國語‧周語中》:“尊貴、明賢、庸勳、長老、愛親、禮新、親舊……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韋昭]注:“七德,謂尊貴至親舊也。”◆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唐][皎然]《詩式‧詩有七德》:“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幹,七體裁。”◆4.[隋][唐]時舞名。又樂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舊唐書‧音樂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舊唐書‧音樂志一》:“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祇有兩遍,名曰《七德》。”參見“七德舞”。

七大家,◆[明][李紹]稱[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古文七大家。○[明][李紹]《蘇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韓氏]、[河東][柳氏]、[宋][廬陵][歐陽氏]、[眉山]二[蘇氏]及[南豐][曾氏]、[臨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蘇洵]為八大家。

七大夫,◆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級。○《漢書‧高帝紀下》:“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顏師古]注:“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

七大八小,◆1.大小不一。○《西游記》第四七回:“老者道:‘有人,有人。’七大八小,就叫出有三四十人出來。”○《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都是七大八小的不勻。”◆2.零落貌。○《紅樓夢》第一○八回:“﹝[寶玉]﹞心裏想:‘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麼我家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3.謂妻妾眾多。○《醒世姻緣傳》第四四回:“[狄]親家房中又沒有七大八小,膝下又沒有三窩兩塊,只有一男一女。”

七大八,◆“七大八小”的歇後語,指妾。○[明]徐翽《春波影》第三齣:“我眼裏見了多少人家七大八,不似這個真是能詩能畫。”○《醒世姻緣傳》第二回:“你那七大八像個豆姑娘兒是的,你降他,像[鍾馗]降小鬼的一般。”◆补义条目■同“七打八”。差不多;八九不离十。○肖波《告状前后》:“她老人家一见这场,就明白了个七大八。”

七大,◆佛教指地、水、火、風、空、見、識七種周遍一切的要素。其中前“五大”為色、聲等境,“見大”為眼、耳等根,“識大”為視、聽等識。○《楞嚴經》卷三:“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瞭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子璿]義疏:“根能照境,如鏡照物;識能了境,分別自他。”○[宋][王安石]《答蔣穎叔書》:“所謂性者,若七大是也。所謂無性者,若如來藏是也。”

七打八,◆猶言七八成。○《何典》第二回:“[活鬼]雖說是個財主,前日造廟時已將現銀子用來七打八;今又猝不及備,要拿出准千准萬銀子來,甚覺費力。”○[劉半農]注:“七打八,或作七搭八,猶言七八成。”

七辭(七辞),◆即七體。○[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箴、銘、碑、誄,則體制於弘深;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豔。”詳“七體”。

七出,◆古代社會丈夫遺棄妻子的七種條款。這是封建宗法制度對婦女殘酷迫害的藉口。○《孔子家語‧本命解》:“婦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順父母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竊盜者。”○《儀禮‧喪服》“出妻之子為母”[唐][賈公彥]疏:“七出者:無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豈期過門之後,本婦多有過失,正合七出之條。”○[歐陽予倩]《孔雀東南飛》第六場:“這也是你丈夫無用:你又沒有犯什麼七出之條,為什麼他就聽信他母親的話,將你休了回來?”

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詩的才能。稱人才思敏捷。○《北齊書‧魏收傳》:“詔試[收]為《封禪書》,[收]下筆便就,不立稿草,文將千言,所改無幾。時黃門郎[賈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摺:“你雖有萬貫財,爭如俺七步才。”○《鏡花緣》第八六回:“聞得老丈詩學有七步之才,想來素日篇什必多,特來求教。”○[蘇曼殊]《與高天梅論文學書》:“此視吾國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遠矣。”參見“七步成詩”。

七步成詩(七步成诗),◆[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後以“七步成詩”稱人才思敏捷。○[朱自清]《誦讀教學》:“所謂‘耳治’、‘口治’、‘目治’這誦讀教學三部曲,日漸純熟,則古人的‘一目十行’、‘七步成詩’,並非難事。”

七步才高,◆形容人文思敏捷,才华超群。○明沈璟《桃符记·天仪游学》:“自愧三冬學富,不堪消范釜之塵;誰憐七步才高,無分種藍田之玉。”参见“七步成詩”。

七步,◆相傳[三國][魏][曹植]七步成詩,後常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淮南]取貴於食時,[陳思]見稱於七步,方斯蔑如也。”○[明]徐復祚《紅梨記‧逼試》:“可惜他才高七步,賦埒《兩都》,錦心繡腹,隱豹鳳雛,卻為柳營花陣都擔誤。”○《平山冷燕》第八回:“故有時而名成七步,有時而倚馬萬言。”參見“七步成詩”。

七寶花(七宝花),◆1.花名。○[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七寶花》:“條葉,大抵玉蟬花類也,其生叢蔚,花紫質蔚雲。”◆2.佛教指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花。○《無量壽經》卷下:“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參見“七寶池”。

七寶高車(七宝高车),◆見“七寶車”。

七寶車(七宝车),◆用多種珍寶裝飾的車。亦泛指華貴的車子。○《北齊書‧後主穆后傳》:“屬[周武]遭太后喪,詔侍中[薛孤]、[康買]等為弔使,又遣商胡齎錦綵三萬疋與弔使同往,欲市真珠為皇后造七寶車。”○[明][高瑞南]《新水令‧悼內》套曲:“月暗雙鸞鏡,香分七寶車。”○[清][王韜]《淞隱漫錄‧沈荔香》:“擲果爭看七寶車,停蹤牆畔乞桃花。”亦作“七寶高車”。○[明][梅鼎祚]《崑崙奴》第二摺:“也不須白鼻小騧,也不須七寶高車,我則向空中往來尋空罅。”

七寶(七宝),◆1.佛教語。七種珍寶。佛經中說法不一,如:《法華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為七寶;《無量壽經》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為七寶;《大阿彌陀經》以黃金、白銀、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為七寶;《恒水經》以白銀、黃金、珊瑚、白珠、硨磲、明月珠、摩尼珠為七寶。◆2.佛教語。七種王者之寶。○《輪王七寶經》:“其王出時有七寶現。何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摩尼寶、女寶。如是七寶隨王出現。”○[唐][寒山]《詩》之二六一:“我見轉輪王,千子常圍繞。十善化四天,莊嚴多七寶。”○《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太后又自加號[金輪][聖神皇帝],置七寶於廷:曰金輪寶、曰白象寶、曰女寶、曰馬寶、曰珠寶、曰主兵臣寶、曰主藏臣寶,率大朝會則陳之。”◆3.泛指多種寶物。○《西京雜記》卷三:“有琴長六尺,安十三絃,二十六徽,皆用七寶飾之,銘曰‘璠璵之樂’。”○[唐][李嶠]《床》詩:“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寶粧。”○《宋史‧輿服志一》:“[東都]舊制,輦飾以玉,裙網用七寶,而滴子用真珠。”◆4.用以形容用多種寶物裝飾的器物。○《西京雜記》卷二:“[武帝]為七寶床。”○《隋書‧高祖紀下》:“己卯,突厥遣使獻七寶碗。”○《隋唐演義》第八二回:“[玄宗]命設七寶文几於御座之旁。”○[葉玉森]《印度故宮詞》:“箕踞曾瞻七寶冠,笙歌更逐群魔舞。”◆5.比喻卓異傑出的人物。○[唐][黃滔]《南海韋尚書》:“伏惟尚書,象外三山,人間七寶,體天地方圓之製,法陰陽昇伏之機。”◆6.指七種特殊的功用。○《小五義》第二六回:“皆因他(指‘七寶刀’)有‘四絕’‘三益’之妙:一決勝負,二防賊盜,三誅刺客,四避神邪,謂之四絕;切金、斷玉、吹毛髮,謂之三益……這‘四絕’‘三益’,俗呼謂之‘七寶’。”◆7.稱以各種佐料合成之物。參見“七寶茶”、“七寶五味粥-七寶五味粥”、“七寶羹”。

七百,◆《左傳‧宣公三年》:“[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後用“七百”稱頌封建王朝運祚綿長。○[南朝][梁][沈約]《梁明堂登歌‧歌赤帝》:“匪惟七百,無絕終始。”○《南齊書‧鬱林王紀》:“三靈之眷方永,七百之基永固。”○《隋書‧音樂志下》:“開我皇業,七百同盛。”

七八,◆1.七八成。表示將近達到某種極限。○[宋][蘇軾]《與范子豐》詩之五:“夏田旱捐七八,鹽法更變,課入不登。”○[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晁天咎]、[黃魯直]皆學[東坡],韻製得七八。”○[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摺:“可憐我也萬苦千辛度命咱,現如今心似油煠,肉似鉤搭,死是七八,那個提拔!”◆2.差不多;大概。○[元][無名氏]《符金錠》第三摺:“伺候着,七八丟下繡球兒來也。”○《金瓶梅詞話》第五回:“還早些個,你自去賣一遭來,那廝七八也將來也。”○《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這咱晚,七八有二更,放了俺們去罷了。”◆3.七乘八,五十六。○《素問‧上古天真論》:“[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馬七馬八(马七马八),◆方言。十分之七八;大概。○[梁斌]《翻身紀事》十七:“我跟[二合同志]並肩作戰十年了,[二合同志]的事,我摸個馬七馬八兒。”

兩七(两七),◆舊時謂人死後每隔七天為一忌。死者亡故第十四天謂之兩七。○《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過了兩七,[李作頭]來討棺銀。”

理七,◆一種齋祭亡魂的迷信儀式。舊俗人死後,生者每七天為之齋供一次,並請和尚誦經,四十九天中共行七次,稱為理七。最後一次叫“斷七”。○《水滸傳》第二回:“太公歿了。○[史進]一面備棺槨盛殮,請僧修設好事,追齋理七,薦拔太公。”○《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後事都是現成的,少不得修齋理七,報喪開吊,都是[牛浦]陪客。”

開七(开七),◆六十一為七十紀數的開始,因稱六十一歲為“開七”。○[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近人稱壽五十一歲曰開六,六十一曰開七。”

後七子(后七子),◆[明]代[嘉靖]、[隆慶]年間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七人的合稱。他們繼承了“前七子”的擬古主張,故稱。

過七(过七),◆舊俗人死後每七天舉行一次吊祭儀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斷七。○[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死每七日則備一祭,謂之過七,至四十九日而止。”

二七,◆1.即十四。○《周禮‧考工記‧匠人》:“[夏后氏]世室,堂脩二七,廣四脩一。”○[鄭玄]注:“[夏]度以步,令堂脩十四步。”○《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高誘]注:“二七,十四實也。”○[南朝][陳後主]《東飛伯勞歌》:“年時二七猶未笄,轉顧流眄鬟鬢低。”◆2.見“二七齋”。

才高七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後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西湖二集‧巧妓佐夫成名》:“還有若干一竅不通之人,盡都僥幸中了舉人、進士而去,享榮華,受富貴;實有大通文理之人,學貫五經,才高七步,自持有才,不肯屈志於人,好高使氣,不肯去營求鑽刺,反受飢寒寂寞之苦。”◆补证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北周宇文护《遗释亡名书》:“既道亞生知,才高七步,豈虚緇染,沉流當塗。”

七古,◆七言古體詩的省稱。○《花月痕》第三七回:“[荷生]轎中,口占七古。”○[林紓]《書黃生札記後》:“至於[昌黎]作銘時,胸中不作七古之想,此語實深知[昌黎]者。唯其不作七古之想,故力求其蹇澀,正以斂避七古。”

Tags:杜光庭   汉光武帝   共工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