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元朝 · 堂中对坐图 · 壁画」中的传统服饰(元代服饰图片)

网络整理 2022-05-20 最新信息

【元 · 堂中对坐图 · 壁画】

规格:纵175厘米*横300厘米

来源:陕西省蒲城县东阳乡洞耳村

1998年,在陕西省蒲城县东阳乡洞耳村发现了一座元代壁画墓,这座壁画墓墓室形状为元墓中少见的八边形,南北纵长2.52米,东西横宽2.40米,顶部为穹窿状,由墓底至顶端高达274米;墓室和甬道都以方砖砌筑,内壁砖表涂敷白灰,抹平光净,再绘施壁画。墓内壁画十分精美,且保存完整,艳丽如新,色彩依旧,堪为国内已发现的元墓壁画中精彩的一例;壁画先以墨线勾勒轮廓,然后填以各种色彩,勾勒线条流利,色彩浓烈鲜明,墓中壁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墓室边壁壁画、顶壁壁画和甬道侧壁壁画。今天介绍的《堂中对坐图》是整个墓葬壁画的中心。

「元朝 · 堂中对坐图 · 壁画」中的传统服饰

陕西省蒲城县东阳乡洞耳村元代墓《堂中对坐图》壁画

这幅壁画是由北壁、西北壁和东北壁三部分组合而成的,正中间(北壁)所绘的是墓主夫妇对坐于一屏风前面;男主人面部丰满,眉目疏朗,唇上和颌下留须;其头戴折沿带披帽,帽顶饰缨,身穿淡蓝色交领左衽束袖长袍,腰间扎系红色包肚,足着棕红色筒靴;左手触膝,右手轻拽衣襟,其身体微向右侧坐在一把黑色圈背交椅之上,双足置于椅前踏板。其身边的女主人面庞宽圆,眉毛略呈八字形,双唇紧闭,似带笑意,头戴“姑姑冠”,身着深红色左衽束袖长袍,袍长盖过脚面,其右手放在腿上,左腕轻搭于圈背交椅的扶手上,足下置有脚踏。

「元朝 · 堂中对坐图 · 壁画」中的传统服饰

男主人身穿交领左衽束袖长袍,腰间扎系红色包肚,足着棕红色筒靴

「元朝 · 堂中对坐图 · 壁画」中的传统服饰

男主人头戴折沿带披帽,帽顶饰缨

「元朝 · 堂中对坐图 · 壁画」中的传统服饰

女主人头戴“姑姑冠”,身着深红色左衽束袖长袍,

男主人右边站一少年男侍(绘于墓室西北壁),其面目清秀,小口红唇,头顶留撮发,耳根绾髻,其余部分剃掉,是当时蒙古族男子常见的“婆焦”发式,《蒙鞑备录》说:“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即跋蕉,亦即《心史》所说’不浪儿’)。”身着黄色左衽小袖长袍,腰系黑革带,右侧挂一鞶囊(鞶pán,古代系在鞶带上置物的小囊。),足穿棕色长靴,作拱手状,中间还搭一白色拭巾,怀抱一枝蒜头首长杖。其身后放一高脚条案,除面板以外均施黑色,案上错落摆放着直颈盘口花瓶、玉壶春瓶、水匜(匜yí,古代盥器,形如瓢,与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接。)、托盘以及两只酒盏,盘口瓶中还插有一枝带叶红色牡丹;案下还绘有似为银锭、金条一类形状的物品。

「元朝 · 堂中对坐图 · 壁画」中的传统服饰

男侍留蒙古族“婆焦”发式,身着黄色左衽小袖长袍,腰系黑革带,腰侧挂一鞶囊

鞶( pán)囊: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皮革制成的佩囊,就是挂在腰间的小口袋,因最初多以皮革制成而得名,又因坠挂腰的旁侧也称旁囊。宋以后,鞶囊花样不断翻新,亦名为“荷囊”、“荷包”。因鞶囊常用兽头图案,因此又称为“兽头鞶囊”,而其中又因为虎头用的比较多,所以也被称为“虎头鞶囊”。图中男侍腰中佩戴的鞶囊比较简单,已经更像荷包了。

女主人身边站有一女侍(绘于墓室东北壁),其脸型略长,细眉大眼,眉毛呈八字形,小口紧闭,头梳辫发;上身内着蓝色短襦,外罩白色半臂,下着粉色曳地长裙,双手上覆一衬巾,上面托捧一个红色圆形分层果盒;身后同样置一高脚条案,通体为深棕色,形制同男侍身后的相同;案上放有一红色盖罐、一黄高足碗、一蓝色圆盒和一直颈盘口花瓶,瓶中插一支带叶荷花。

「元朝 · 堂中对坐图 · 壁画」中的传统服饰

女侍头梳辫发,着蓝色短襦,外罩白色半臂,下着粉色曳地长裙

这幅壁画中的男主人和男侍从皆着左衽袍服,而在中国北方元代壁画墓中发现的男子形象多身着右衽袍服;这在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三眼井村元代壁画墓”和“元宝山1号墓壁画”中都有详细的描述(有兴趣可参看4月16日和4月24日微博)。而女真人服饰尚左衽,金人建国后,灭北宋并迁都于燕,受汉人文化影响,其服饰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金统治者为防止女真人完全汉化,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诏“禁女真人不得改称汉姓及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再次重申上述禁令。这些诏令虽然不可能完全阻止女真人汉化,但在不同程度上会对金末元初的女真人在服饰上产生些许影响。因此,此墓主人很可能为金代遗民,故而保持袍服左衽的传统。

#元代服饰#

Tags:壁画   女主人   蒙古族   蒙鞑备录   女真人   堂中对坐图   婆焦   心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