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语文课的有效预习(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左转)

网络整理 2022-05-11 最新信息

建房要筹划,出行要规划,活动要策划,学习要计划,这都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教师备课,学生备学,其实都是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预习”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一节课结束或者上新课前,每一位老师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以期望通过预习让学生预先掌握一些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往往成了走过场、没有实质意义的一种形式。上课检查预习情况就会发现,学生没有预习或者预习没有效果,会让自己大失所望,上课时只好从字、词、句、段、篇从头上起,面面俱到,费时费力。

怎样的预习才会有效果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一节课结束后,老师们一般都会习惯性地说,下去预习某某课。在语文老师们的潜意识里,让学生预习某一课,应该包含了识字阅读、作者背景、文化常识、思想内容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看,包含着许多知识,笼统的要求学生预习,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自然也就做不到深度预习,预习的情况千差万别,上课时和老师的期望相差过大,造成师生误解。可能,也会有老师会说,我就是让他们学会生字词啊,他们都做不好。其实,如果只是让学生认识生字词,我想在这种明确的要求之下,及时的督促下,学生是一定会完成的。老师们在上课时总感觉郁闷的是,明明安排学生预习了,却一问三不知,多次提问无人应答,只好无可奈何的唱起独角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反复提示学生被动回答、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讲讲问问,学生听听记记”,成了我们课堂的常态。长期以往,学生的主动性没有了,老师的教学热情消磨了,课堂互动变成了教师“独”动,教和学割裂,课堂的生成、鲜活、灵动在日复一日中重复中变得无影踪了,教学的效果也就大大折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纸上谈兵。

其实,预习有法。我们不妨看看李镇西老师在执教《春之怀古》一文时的预习作业:

第一学时 【导学 预习】

一、朗读(读一读)

自由地把课文至少读三遍。

读的时候,拿着笔,在不认识的字词上做记号。

二、除障(查一查)

1.听说过这篇文章的作者吗?如果知道,请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如果不了解也不要紧,请你通过工具书、参考书或网络查一查,好吗?并把作者的有关情况简要写在下面。

2.在你刚才朗读文章的时候,一定有不少生字难词吧?请查辞书字典把这些字词弄懂。你都查了哪些字词呢?请把它们写在下面,并写出其读音和意思。

三、欣赏(划一划):

我相信,这篇文章一定有让你怦然心动的地方——或许是某个字,或许是某个词,或许是某句话,或许是某个段落……请你把它们勾画出来,并写上批注(直接写在课文上,不用写在这里),谈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好。

四、质疑(问一问):

1.动脑筋推敲文章的内容和语句,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考考周围的同学,但你要能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请把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写在下面。

2.写出一个你不能解答的疑问:

这样的预习作业目标清晰,富有激励性,可操作性强,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借鉴性是非常大的。可能有老师说,即使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学生在课下照样应付了事,预习同样成了劳而无功的事情。告诉老师们的是,李镇西老师把预习放在了课堂上,即新课的第一课时。刘恩樵老师这样评价:

自学的时间为一学时,因而时间有保障;自学在课堂上进行,因而环境有保证;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因而有方法;自学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因为有效率。这样的自学,学生能读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学生读不懂的,教师也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样做,一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二来积累了学生自我阅读的经验,三来也有利于教师摸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使接下来的引导与互动有的放矢。

高中生学科多,作业多,学习量大,时间紧,大多情况下,我们布置了课前预习,但效果总是难令老师们满意,于是在新课第一课时,我们也就带领学生完成了上面所列的预习内容。有了良好的预习作业设计,学生当堂完成,对学生自学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大有益处的,当然对老师们来讲,也可以充分的了解学情,做到上课有的放矢。

预习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教师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能力。(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就一篇课文而言,文本解读就是把它当作纯粹意义上的文章来解读;教材解读则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再把文章还原成课文,站在教材的角度解读其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准确而深刻的解读课文,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预习作业,即教学的第一课时。有了好的预习,按照预习环节设计出相关联的第二课时,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了疑惑的地方,有了发言的内容,自然会敢于表达,探讨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求真,真正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统一。我们再看一下李镇西老师教学《春之怀古》第二课时,或许对做语文老师的我们更有启发。

第二学时 【交流 分享】

一、互相考一考:

1.各小组内交流各自查的生难字词。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考考。

2.请小组同学交流对作者的了解,然后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说说。

3.教师补充作者的其他作品。

二、一起读一读:

1.全班同学齐读。

2.分小组比赛朗读。

3.教师朗读。

三、大家说一说

1.小组内交流,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被文章打动的语句。

2.请小组派代表轮流起来对全班说说他们的感受。

3.教师说自己的感受。

四、彼此问一问: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疑问。

2.请小组派代表用问题去考其他小组的同学。

3.全班自由提问。

4.教师提问:这篇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仅仅是对春天的赞美吗?

五、总结收获:

1.你新学了哪些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

3.你在写法上有哪些新的收获?

4.试试能否仿写一段话。

看过第二课时,对照第一课时,我们就会发现第一课时的预习内容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的衔接统一,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学”为中心,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挖掘,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常识教学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能力有了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生根。这样的教学真正破除了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无奈,教师的说、读与谈,成了学生认知的自然地补充、引领和提升(刘恩樵老师语),教学过程成了教学规律的自然呈现,课堂效能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Tags:语文   美好   一直在身边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文章   文化   现代汉语词典   设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